機器代替人類勞動的情況在一個世紀以前就已經發生了。不過人們因為缺乏知識,擔心自身工作不保,或者滿足于現有科技,經常對技術的進步和變化有消極抵抗的情緒。隨著自動化和工業物聯網的發展,很多人仍舊擔心自己會因此失業,甚至破壞技術的發展。但是,這真的有必要嗎?
生產與勞動力
先進自動化協會主席JeffBurnstein解釋道:“真正對工作產生威脅的原因在于自己無法保持競爭力。如果你無法應付競爭,你只能有幾個選擇——去海外工作、被停工、被解雇。”自動化令作業無須遷移到海外,而通常地,新技術往往會贏得新商機。
自動化流水線生產不僅可以幫助企業保持現有水平甚至擴張業務,還能為企業帶來新的人才,因為自動化可以吸引緊隨時代的有經驗的員工,這些人對學習使用機器人非常感興趣。
圖為美國機器人的使用和非農業就業對比圖
VickersEngineering公司的CEOMattTyler說:“我們現在可以吸引那些不只是盯著工資而是想建立一番事業的人來做我們的員工。”高級自動化工程師JordanKlint補充道:“為了將年輕人吸引進來,我們必須擁有新技術。”
一個擁有技術和人才的企業還必須提高生產能力。這歸結于多年來的勞動率和生產成本,一個例子可以追溯到19世紀早期。
WardenclyffeParners的合伙人MarkTarpenning說:“有報道指出,將20%的農業人口轉移出來是不可能的,因為工業的擴張無法保證就業量。如今,美國約有1%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可以滿足全國糧食生產需求。”
社會財富的增加離不開生產力的提升,而技術則可以對生產力產生杠桿作用。但是,技術也并不總是好的,因為它會提高生產成本率。
1960年代到1980年代,自動化是非常呆板和強制性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設計者們試圖使機器像人類一樣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設計者們開始改進機器的生產過程,使得機器生產效率更高。當然,這與費用高昂的高度定制設備密不可分。
更近一段時間內,電子和軟件使得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有了更多靈活性選擇。這可能就是人們擔心失業的原因所在。然而,Tarpenning說:“總的來說,使用設備或工具的目的,是生產出更好的產品,而不是必須替代工人或者拿走工作機會。”
驅動力和關鍵問題
事實上,根據審計財務咨詢公司Edloitte的說法,2015年到2025年,生產企業的工作崗位有350萬,其中200萬個崗位會因為“技術代溝”而無法實現。2011年,60萬個工作崗位由于技術代溝而無人上崗。如果這種趨勢延續下去,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將是企業完成訂單的唯一選擇。
Economicmoedling.com公司在2014年寫到:“我們的競爭優勢大多來源于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但是,如果雇員的需求繼續保持而大批雇員即將退休,那么這個技術代溝將成為一個大問題——尤其是高級管理層非常不好招聘。如果工程師的退休速度快于學生進入該領域的速度,那么學生們就有可能無法學習到前輩們的經驗,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可能會失去重要的知識積累。”
一個能夠獲得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幫助的群體可能是服務業的熟練工崗位。勞動局的數據顯示,服務業崗位數量有所上升,但是制造業卻有所下降。盡管一些工作機會已經從海外回到美國,但是勞動部門估計,工作機會仍會以一個較低的速率下降。
2016年3月,專業的商業服務崗位增加到33000個,雖然這個數字在這個特殊行業中不算突出,但是與制造業崗位下降29000個相比,它代表了一次大的飛躍。A3主席Burnstein說:“近年來,有經驗的勞動力開始尋找一些服務業相關的工作,這顯示出一個嚴酷的現實——制造業對于勞動者來說已經不是一個吸引人的行業了。”
由于更多的制造業崗位回流到美國,技術代溝問題仍然是一個焦點。波士頓咨詢公司研究了10年中(2001年到2014年)、來自25個國家、涵蓋世界出口量90%的的制造業產品的數據,試圖了解經濟學中驅動全球采購的決策。他們發現四個影響制造業地區選擇的關鍵因素:制造工資、生產勞動力、能源成本、匯率。這四個因素也使得美國在十年內提升了成本競爭優勢。他們表示,雖然一些工作機會已經回流到美國,但是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工作回流。
圖中展示了未來十年美國的工作需求和技術代溝的關系問題
為了不被機器人取代,還是要好好學習啊!
根據上述所說,我們不能回避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如果世界人口不斷增加,同時世界總體勞動市場縮減,我們還能將世界經濟支撐維持多久?制造業可以通過美國的1500個工人代替海外10000個工人的方式勉強支撐,但是這樣可能使事情朝一個方向發展——全世界無經驗勞動力持續增長的惡性循環。
比如,柬埔寨在提供便宜的無經驗勞工的同時,技術正在改變這一模式。3D打印、機器人自動化的發展將在柬埔寨的服裝行業中代替工人。根據3DprintIndustry.com報道:“在未來的20年內,因為科技發明進步,自動化系統會代替低經驗的勞工,柬埔寨的大部分服裝工人將會失業。”
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發現,88%的柬埔寨紡織服裝鞋類工人面臨被自動化機器所取代的危險。,單一的生產部門和機器對60%的生產崗位的替代會在像柬埔寨這種由紡織服裝鞋類制造主導的國家產生巨大沖擊。
亞洲發展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hang-JinWei在對柬埔寨的政策建議中指出:“大多數國家的勞動力很年輕,但不具備符合商業需求的經驗,所以對政策制定者的挑戰在于彌補這種差距和不匹配。對柬埔寨來說,發展學歷更高、更稱職、更有生產效率的勞動力是尤為重要的。”阻止科技的進步來維持經濟發展是不可能的,所以關鍵問題在于教育。
在美國,似乎更容易提醒人們不要重蹈柬埔寨的覆轍。Tarpenning說道:“我們經常聽說技術取代工人的末日劇情,但這只是技術發展的負面情況。雖然個體勞動者可能會被取代,尋找工作機會更加困難,但是改革不會平等地影響每個人,相反,社會這個整體進步了。”
工作無憂的人可能是制造和對機器人編程的人。然而,RealTimeAutomation公司的CEOJohnRinaldi說:“人類具有良好的領導能力、社會合作能力、制定目標能力、教學能力、激勵能力和營銷能力,這些能力是人類固有的。他們也許會被機器人所代替,但我們并不愿意。即使機器人可以教數學,可以感知孩子的情緒,但是作為人類,我們不會讓它發生,人類將永遠珍惜這些社會能力。”
如果你仍然感到擔心,那么請記住哈佛教授WilliamBossert總結的:“如果你害怕被機器人所替代,那么你可能且應該被替代。”這話雖然聽起來很殘忍,但是會提醒你繼續教育的重要性。
根據CareerBuilder和EconomicModelingSpecialistInternational調查,最近增長最快的工作是:軟件工程師、市場分析師、營銷專家、發展與訓練專家、財務分析師、理療師、網絡工程師、來自洛杉磯的NoblePlastics主席MissyRogers總結說:“我們應該‘剝削’科技,而非人類。低成本勞動才剝削人們。有效的生產需要技術的發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