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但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杰24日在滬直指中國機器人產業之顯見“病癥”,“機器人研究基本靠跟,產品基本靠仿”。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中國自2013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后,中國機器人年銷量仍不斷增長,2015年已達到6.6萬臺,占全球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
中國有潛力巨大的市場,但對海外機器人產業亦步亦趨,技術直接“拿來”,缺乏自主研發創新,成為其徒有市場、話語權小的重要原因。
如何獲得與市場匹配的話語權?有人認為可以利用價格優勢占領市場,獲得主導權后,再拿到定價權,趙杰認為,這行不通,會讓產業走進死胡同,“價格戰將害死中國的機器人產業”。
趙杰表示,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同質化頗嚴重,缺乏技術創新,“技術制勝,才是競爭法寶”。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辛仁周也認為,中國機器人密度還遠低于日韓等國,市場空間很大,但中國機器人產業在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等方面,與海外還有較大差距。
上海新時達機器人有限公司正加強機器人控制技術研發,該企業擁有自己的機器人驅控一體化控制系統,而機器人控制技術是機器人技術的核心。“在機器人控制軟件方面,采用第二代工業機器人控制技術,將智能技術、傳感技術與機器人融合,區別于簡單的第一代機器人控制技術和模式”,企業方介紹說。
2015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發展機器人等十大重點領域。辛仁周指出,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要由工業機器人為主,向工業與服務機器人并重的趨勢轉變。
“我們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無可厚非,我們是人口大國,正步入老齡化時代,養老、醫療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服務機器人”,辛仁周說。
作為中國機器人發展“重鎮”之一,上海已明確致力于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并舉發展。
根據《上海市制造業轉型升級“十三五”規劃》,上海到2020年,將努力建設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高度集聚的研發、制造、服務和應用中心,預期實現營業收入600億元人民幣。
在上海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的實驗室里,展示有幾款預計兩三年有望投產的康復機器人,據悉,這是該企業瞄準市場空缺、在醫療服務機器人領域的新開拓。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