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長三角涌現的機器換人的浪潮,揭示了中國機器人巨大的市場潛力。
事實上,2013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含外資)已達32996臺,同比增長了21.7%;中國機器人聯盟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共銷售22257臺,同比增長31.3%。
不過,這一站于風口的產業,也面臨重重挑戰,比如機器替代就業的沖擊,核心技術缺失的邊緣化,以及產能過剩隱憂、出口壁壘等等。
機器換人沖擊就業?
世界機器人大會秘書長徐曉蘭認為,各地積極推動機器換人有政策引導的傾向,但更多的是基于現實的需要。
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中國的一些沿海地區,人口紅利下降、人力成本上升、人才結構矛盾等問題正在倒逼國內制造企業以機器換人;另一方面,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原來的農民工可能難以承接新的工作,企業也招錄不到所需勞動力,也只能進行機器換人,實際上現在很多領域單位產量所需機器人的成本并不低于勞動力成本。
對于機器換人會帶來失業潮的擔憂,徐曉蘭認為,一方面,機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機器人廣泛應用的人機交互技術是工人與機器協同生產;另一方面,機器人催生的新產業生態可吸納大量勞動力,創造新的就業崗位。
徐曉蘭表示,機器換人興起,其本身就是人口紅利消逝的“果”,自然就不能把前者歸咎為失業之“因”。“對失業擔憂的背后,實際上是產業轉型升級中出現的人力結構與崗位需求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中國每年有近八百萬大學生面臨著就業壓力,而他們不愿意去做工人;另一方面,過去幾年里農民工待遇大幅上漲,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然而農民工的勞動素質和職業能力卻并未同比例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也無法適應產業升級、新技術發展的要求。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也表示,中國企業的傳統優勢是低成本、勞動密集,而機器換人需要最多的是科技、人才、資本密集度較高的產業,隨著中國傳統產業競爭優勢逐漸不復存在,產業轉型升級將伴隨著人員的重新配置。
這必然會出現部分結構性失業。不久前公布的《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指出,在機器換人的大背景下,農民工等群體的人力資本水平和就業結構特征決定了他們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可能不可避免地遭受沖擊,甚至會出現比較嚴峻的失業風險。
徐曉蘭認為,應對機器換人,當前急需提高員工的職業技能與素質。一方面讓機器代替下來的員工再次走入課堂,重新就業;另一方面,中國也急需培養一批具備“工匠精神”、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技術工人。
迎接大規模機器換人的產業痛點
徐曉蘭認為,中國的機器換人確實出現了較好的苗頭,東部沿海地區很積極,比如廣東、浙江等地區已做了相應的戰略規劃。“這些地區面臨的產業調整壓力更大,工人荒現象更嚴峻,但從全國看,尚未出現大面積的機器換人現象。”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姚之駒介紹,機器換人在區域分布上最為集中的還是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其中,珠三角以廣州、佛山為代表,工業機器人應用量非常大,此外深圳的服務機器人是目前國內最為先進的地方;長三角以上海、江蘇為代表,機器人的四大家族在此均有布局。此外,目前潛力比較大的地區一個是以重慶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另一個則是環渤海地區,比如唐山的工業機器人,北京醫療機器人、教育娛樂機器人,天津的水下機器人。
徐曉蘭不贊同大躍進式地推進機器換人。“我們更應關心的是,目前中國的機器人面對巨大的國內市場潛力,是否具備了產業化、自主創新的能力。”
在她看來,目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還不成熟,自主創新、核心零部件仍然脆弱,盲目、大躍進式地進行機器換人,勢必導致直接從國外進口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甚至整機,使得龐大的中國市場拱手相讓。
她表示,機器人產業不能像光伏行業一樣發展,走只做裝備集成的道路。
天津一位機器人企業高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內機器人在伺服電機、關節減速器和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中都不掌握核心技術,基本上都依賴進口,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很多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組裝。
姚之駒表示,從結構上看,工業機器人主要由本體、伺服電機、關節減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組成。目前,除本體外的三大關鍵部件中,減速器和伺服電機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國內機器人整機制造企業在關鍵部件配套方面嚴重受制于人,基本沒有議價能力,以致整機制造成本與進口整機倒掛,在與國外企業的市場競爭中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根據曲道奎的測算,中國機器人需要進口的電機、減速器等零部件的成本占到了機器人總成本的70%左右。
在高端市場,中國機器人也面臨窘境。據姚之駒提供的數據:國產機器人裝備應用增速最快的主要集中在搬運、碼垛、上下料等一般工業領域,2014年增長了73%。而在高端的汽車電子領域,外資品牌占據了90%的市場,此外,國內外資品牌在焊接、裝配領域也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姚之駒認為,中國發展機器人必須面對四大挑戰:核心技術的缺失,中高端產品上的差距,缺乏質量評價與監督,以及中國對國際市場開放,但出口卻頻遇壁壘。
機器人產業是否會產能過剩?
高端失守的另一側,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在低端的重復建設。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在參與制定機器人“十三五”規劃時,每時每刻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機器人產業是否會出現產能過剩?
根據李東掌握的數據,目前中國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多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總體規模小。同時各地方還有超過40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
姚之駒認為,40多個已建或在建的園區意味著機器人產業出現了重復建設的苗頭,必須要吸取光伏行業的教訓。
青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端智能制造事業部的一位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所負責招商的園區目前已入駐60多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園區將在土地租金、購地成本、科技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機器人企業所能爭取到的一切政策。
而一位園區內的機器人企業高管則透露,在其所在的園區,多家企業都在做同樣的產品,高額的補貼使其免受虧損之虞,甚至園區內有些企業注冊了多家公司,然后蟄伏在多家產業園、孵化基地之中,從而獲取多倍的政策紅利。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機器人行業的補貼整體上有益于研發和產業化的發展,但具體項目支持的準不準,還是與項目的把關、專家評估、后期評估和追蹤有關系,由于信息不對稱,部分地方存在“領多份補貼”的情況。
左世全認為,沒有重點、“到處撒芝麻”的扶持政策反而效果不好,對于技術實力比較強的企業,應該給予持續性的支持,尤其注意龍頭企業的培育。
至于中國機器人產業到底是否會產能過剩,李東表示,從供需上看,機器人產業的市場潛力令人期待,而且中國機器人大多是訂制,很少有庫存積壓,中國機器人供給能力特別是高端供給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我國機器人產業面臨著總量問題和結構性問題,但現在最突出的是機器人產業的結構性問題,我們要防止將高端產業低端化,防止將資源都花在低水平重復建設方面,防止重招商引資,輕創新,輕人才培養的傾向。”李東說。
李東表示,政府應積極引導各地區、企業,按照自身條件和優勢,理性和差異化地發展機器人產業,引導政策資金和資源要素向優勢地區和企業集中,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