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業人的心中,有這樣一條鐵律:如果工業和技術領域出現什么新趨勢,最早可以見到的地方一定是漢諾威。
一千個人心里就有一千個工業4.0。
工業4.0有標準的定義嗎?我說沒有。就像“互聯網思維”一樣,我們說得清楚“互聯網”,卻總也說不清楚到底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在德國漢諾威偌大的展廳里,到處懸掛著Industry4.0,有人展的是機器人,有人展的是軟件,有人展的是系統,甚至有人展出的是齒輪。微軟的展臺上擺著的是一臺RR的飛機發動機,IBM的展臺上擺著一臺CLAAS的拖拉機,Intel的展臺上擺著一臺機器人。
如果一家軟件公司把一臺發動機搬到漢諾威來,是為了讓抽象的東西變得更加具象,那么原來做具象產品的公司想把自己扮演得抽象一點還真得花點心思。比如ABB,一直以來做的是電機、馬達、控制器這些具象硬件,這次就用彩燈做了“一朵云”,告訴大家:我做的這些玩意兒還連著云端呢,你看我還連著服務、連著人呢,我不是純硬的,我是軟的。
“SCHAEFFLER”原先是做軸承的。在展覽上,他們擺了一臺機器,用綠色燈管做信號線,外面醒目地顯示“4.0”,再在頂上安個云,努力地告訴世人,做軸承的也4.0。
我跟這家德國公司展臺上的日本雇員用英語聊了起來,她告訴我DMG(做數控機床的德瑪吉)用了他們的帶振動傳感器的軸承,數據采集到云上,于是SCHAEFFLER知道了世界各地的DMG的機器軸承的使用狀況,提醒他們早點買SCHAEFFLER的備件。
SEW展了一條我比較熟悉的生產線。
以前的觀念中,一說起制造就說“流水線”,但這個工作臺怎么自己會跑?怎么裝了機器人的工作臺子也會自己動?幾個臺子可以瞬間重新組合?旁邊還竄出一臺小車,啪啪啪閃著光,自己就找到地方了,關鍵地上還沒有貼磁條,是自主導航的。原來,這個世界上的流水線可以不是流水線的。
看累了的話,想要歇一會兒,好多地方都可以玩下VR。奧巴馬還在展會上戴著眼鏡拍照呢,看段風景吧,或者玩個游戲。結果我發現,VR里也是機器?到處都是機器,躲進虛擬世界里,你看到的還是機器。我忽然覺得開發一個美女教大家用機器的應用應該會火,理工機器男都懂的。
整個博覽會,一直有人說“看不懂啊看不懂”。是啊,好幾家研究機構聽到工業4.0的“工業”兩個字就立即把它交給了“機械裝備研究組”。一開始,人們談論的“工業4.0”都是機器人和自動化,現在都知道,這些顯然只是3.0。
讀到這兒,你還沒有發現這個世界軟件和機器在融合嗎?你沒有發現機器人、馬達、控制器在和互聯網、云端融合嗎?你還沒有發現一個企業從市場到研發再到制造在被數字化融合嗎?你還沒有發現產品、工具、知識在被數字雙胞胎融合到了一起嗎?你還沒有發現SCHAEFFLER和DMG兩家公司都被融到一起去了嗎?你還沒有發現不再區分產線還是物流,而他們又和軟件系統融合了嗎?
還有,人也被融合進去了。有了這些融合我們可以擺脫物理的束縛,我們的思維可以從XYZ三維變到4維甚至5維,我們可以從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來回切換。
于是,再怎么來做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應該好好琢磨。
也許有人會說,我不喜歡那些,我想做個工匠。可是,難道只有手里拿著刻刀的人才可以叫做“工匠”嗎?
如果他手里拿著的是物聯網、大數據、數字化的工具、數字化的知識、超級靈活超高精度的機器,他就不是工匠了?
工業4.0就是這樣,一千個人心里就有一千個工業4.0。
中國也有所謂的工業4.0,與德國不同,這場革命在中國被稱為“中國制造2025”。當目睹了漢諾威的工業4.0,再回到中國制造話題,德國工業科技能夠給中國制造帶來哪些啟示?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