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拉開了無人駕駛汽車城市挑戰賽的帷幕,彼時的參賽汽車大多數使用了價值超過300萬元的傳感器。
近年來,傳統汽車企業和新興互聯網企業都對無人駕駛技術趨之若鶩。戴姆勒大中華區駕駛輔助系統負責人BernhardMorys就表示,無人駕駛的最大挑戰,來自傳感器對環境的感知。
20年后,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市場,自動駕駛汽車銷量將超過當年汽車總銷量的30%。
過去,由于中國汽車工業在整車控制系統等領域的技術缺失,使得我國傳感器企業失去了與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機會。
如今,全球汽車工業迎來了向智能網聯時代深度變革的機遇期,我國傳感器企業能否借勢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無人駕駛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一掃往日陰霾?
車用傳感器難覓中國企業身影
微型化、集成化是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器的重要特征,這種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傳感器,尺寸通常僅為毫米或微米級。對于平均要采用上百個傳感器的汽車來說,MEMS傳感器已經不可替代。正因為如此,汽車產業被認為是MEMS傳感器的第一波應用高潮。
據統計,2014年全球車用MEMS傳感器市場已高達26億美元,預計在2021年以前將達到34億美元。但是在這一領域,卻很難見到國內企業的身影。“車用MEMS傳感器市場不僅基本被國外企業占領,而且呈現高度集中的態勢。”賽迪智庫集成電路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林雨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前10名企業占據了近八成的市場份額。”
具體來看,博世擁有壓力傳感器、流量傳感器、加速度計和陀螺儀等MEMS傳感器系列產品,同時在十多項關鍵應用領域都居于領導地位,2014年以7.9億美元的銷售金額穩居行業榜首。
美國Sensata公司憑借壓力傳感器的優勢超越飛思卡爾和日本電裝公司,躍居市場第二的位置,成為領先的胎壓監測傳感器公司,銷售收入達到2.68億美元。
飛思卡爾排名第三,是防撞氣囊領域僅次于博世的傳感器廠商,且在胎壓監測壓力傳感器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在被恩智浦收購后,配合智能網聯汽車整體方案的推出,或將在汽車電子領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日本電裝公司在MEMS空調監測及針對連續變速傳動系統的壓力計產品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受日元貶值的影響排名第四,市場占有率約為8%。另外,老牌汽車電子企業ADI、英飛凌、村田、松下、德爾福和愛普生也都躋身前十。
智能網聯汽車創造市場新機遇
當前,全球汽車工業正處于向智能網聯時代邁進的深度變革期,正是這一原因帶來了MEMS傳感器在汽車領域的大熱。
目前,車用MEMS傳感器的應用主要有防抱死系統(ABS)、電子車身穩定程序(ESP)、電控懸掛(ECS)、電動手剎(EPB)、斜坡起動輔助(HAS)、胎壓監控(EPMS)、引擎防抖、車輛傾角計量和車內心跳檢測等,涉及的主要MEMS器件有壓力傳感器、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傳感器和流量傳感器。普通汽車采用的MEMS傳感器數量為50到100個,而豪華型汽車上的傳感器數量已經超過了200個。
“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顯著帶動了車用MEMS傳感器的需求。”林雨認為,“未來隨著汽車的進一步智能化,對MEMS傳感器的需求也將加速提升。”
進一步智能化的就是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以及更進一步的無人駕駛。遇到危險時無需駕駛者操作就能自動剎車的主動防撞系統,已經成了2016年大眾帕薩特的新賣點。沃爾沃S60更是可以自己在高速上跟著堵車大隊挪動,解放了駕駛者踩下剎車或油門的雙腳。
谷歌公司無人駕駛汽車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百度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在去年年底也已首次實現國內城市、環路及高速道路混合路況下的全自動駕駛,長安汽車在4月18日表示已圓滿完成2000公里無人駕駛測試項目,樂視在4月20日推出無人駕駛汽車LeSEE……
不僅僅是傳統汽車企業,新興互聯網企業也對ADAS和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趨之若鶩。那么,如何讓汽車像人一樣感知和理解駕駛環境并做出正確判斷呢?沒錯,靠的正是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