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傳統的造紙行業或將變身纖維制造商。參觀者在一個裝有控制室的造紙廠模型中看見,通過監控需水量、原料成分、熱能消耗等各項數據,并調節生產流程,使生產的新型纖維產品可替代石油、木材等原料消耗。這是記者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看到的數字化驅動傳統產業變革的一幕。
上周,這個世界最大的工業展在德國舉行。今年展會的主題為“工業融合——發現解決方案”,聚焦智能化、數字化工廠與能源系統的改造,并重點展示工業4.0的實際應用據記者從漢諾威工博會現場了解到,共有來自75個國家和地區的52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中國參展商超過600家;工博會總參觀人數約19萬,有約6000人來自中國,兩組數字僅次于東道主德國。
近年在數字化熱潮推動下的工業4.0,繼續成為本屆工博會的亮點。結合發達的物聯網和信息技術,除了顯著提高工業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更能精準地利用材料和能源,減少資源消耗與污染排放,推動工業領域的綠色發展。據賽迪顧問裝備產業研究中心測算,以“工業4.0”引領的智能制造,將使我國總體生產效率提升25%—30%,降低40%以上的生產線能耗,總碳排放量減少20%以上。
“智造”帶來的綠色變革
一輛藍色的大眾轎車前面,屏幕上不斷變化的三維透視圖向人們展示著這輛車的內部結構和生產步驟。
“通過數字化軟件的計算和控制,我們細致到機械臂給汽車噴涂的每一個動作,都做了優化,以減少多余的運動產生的能耗。”在漢諾威工博會最大的單體展臺上,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數字化工廠集團及過程工業與驅動集團的專家劉鍇告訴記者。目前,數字化的汽車生產廠已能把生產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設計、規劃、工程、生產,直到最終成品整合為一體,通過集成軟硬件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整個價值鏈的數字化無縫對接。
現場同時展示的一輛奔馳汽車,就利用了該公司NX軟件進行產品設計及仿真模擬。“以前很多產品都要生產出來,才知道其實際性能和效果,通過軟件模擬將虛擬與現實生產相結合,大大節省了設計時間成本和樣車生產的能耗、資源成本。”劉鍇說。
從直接的能源利用角度看,在智能的數字化系統控制下,可使可再生能源、分布式發電協調發揮出更可靠的供電能力與環保效應。
記者在展廳的“工業能源”板塊看到,一個具有互動功能的燈箱模型,直觀展示了能源消費者、傳統發電方式、可再生能源以及儲能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參觀者調節其中的不同因素,能直觀看到從上游電網輸入到輸出,整個復雜環境下各要素的能源消耗量、發熱發電量以及碳排放的變化。
數字化更變革了產品制造方式本身。“傳統的制造方法是減材制造,也就是在制造過程中對材料不斷削減加工,原材料消耗相對較大,而增材制造則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數字化控制把產品的材料一層一層地‘噴繪’上去。”劉鍇說。
目前,已經有大型的跨國數字化工業技術供應商,能夠提供涵蓋整個價值鏈的一體化增材制造軟件和自動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