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特高壓電網:在“中國引領”下實現全球互聯

時間:2016-04-0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關鍵是特高壓電網,特高壓輸電將輸電距離提升到2000~5000公里乃至更遠,賦予電網更大范圍調配資源的能力。

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以將能源遠距離地在國與國、區域與區域、洲際與洲際之間安全、高效、清潔地傳輸,進而統籌全球范圍內的能源資源的開發、配置和利用。隨著特高壓輸電技術發展,幾千公里之外的北極風電、赤道太陽能發電基地的電力可以輸送到各大洲用電負荷中心,滿足人類的用電需求。

現實需要構建全球聯網的能源配置大平臺

全球能源互聯網的關鍵是特高壓電網,特高壓輸電將輸電距離提升到2000~5000公里乃至更遠,賦予電網更大范圍調配資源的能力。

全球清潔能源分布并不均衡,風能主要分布在北極、亞洲中部和北部、歐洲北部、北美中部、非洲東部及各洲近海地區;太陽能主要分布在北非、東非、中東、大洋洲、中南美洲等赤道附近地區。這些清潔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大多遠離負荷中心,相距數百到數千公里,這便需要構建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平臺,以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技術為支撐,促進能源在全球范圍內的交互,實現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

全球范圍內能源的遠距離、大規模輸送需要特高壓電網提供有力支撐。從全球來看,國家和地區間的能源資源與能源需求分布不平衡,能源基地遠離負荷中心,需要實施能源的大規模、遠距離輸送和大范圍的優化配置。以我國及周邊地區能源資源情況為例,中國新疆、俄羅斯西伯利亞和蒙古的各類能源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而當地能源需求小、能源價格水平較低。這些地區與歐洲用電負荷密集的國家和地區的距離大約在4000公里以上,一般高壓等級的輸電線路不具備如此遠距離的輸電能力,需要利用特高壓電網實現遠距離跨區輸電。±800千伏直流輸電功率達到800萬千瓦,經濟輸電距離2300公里;±1100千伏直流輸電功率超過1000萬千瓦,經濟輸電距離4500公里。采用特高壓輸電,將我國及周邊地區的能源送往歐洲,可以有效解決歐洲能源供應和電力保障問題。因此,基于特高壓技術的跨國、跨洲能源輸送網絡的建設是實現全球能源互聯,解決能源電力遠距離輸送的合理選擇。

成熟的技術保障跨洲跨國電力輸送安全可靠

特高壓技術已成為成熟適用技術,全球各大洲之間、洲內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之間的距離都在特高壓交、直流電網輸送范圍內。

特高壓交流主要用于構建堅強的國家、洲、洲際同步電網,以及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特高壓直流主要用于大型能源基地超遠距離、超大容量電力外送和跨國、跨洲骨干通道建設。可以預見,由于風電、太陽能發電相比傳統電源,容量效益較小,還需要擴大靈活調節電源的建設規模;在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的情況下,相比傳統發展模式,全球電力總裝機將會大幅度增加,特高壓電網、超高壓電網、配電網的投資規模也將大幅度增加。

隨著跨洲跨國電力貿易快速增長,全球能源互聯網在保障能源供應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特高壓電網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的主網架,世界各大清潔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都在特高壓輸送范圍內。北極風電可以通過特高壓向亞洲、歐洲、美洲送電,構建亞洲—歐洲—美洲互聯電網;北非、中東太陽能可以通過特高壓向北送電歐洲、向東送電亞洲,構建歐洲—非洲—亞洲互聯電網。其他各洲之間、國與國之間都可以通過特高壓等多種方式實現互聯。跨洲跨國電網互聯具有顯著的時區差、季節差、電價差效益,將大幅提升清潔能源的安全性、經濟性和穩定性,實現能源生產全球化、配置全球化、貿易全球化。

結構堅強的電網網架是保障安全可靠供電的基礎。構建特高壓/超高壓同步電網,能夠充分發揮大電網優勢,有效抵御重大自然災害和各類嚴重事故沖擊,顯著提高電網的安全穩定性、運行可靠性。中國國家電網加快建設特高壓交直流電網和跨區電網,初步形成結構合理、交直流協調發展的堅強網架,電網安全穩定水平顯著提高。

成功的實踐提升我國在世界能源領域影響力

以特高壓為基礎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打破了西方以油氣為基礎的傳統能源體系,提升了我國在世界能源領域的影響力,也鞏固了我國特高壓、智能電網技術的領先優勢,增強國際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極大地帶動國內智能電網、儲能、電動汽車、新能源等戰略型產業發展。

在標準方面,經過十年不懈努力,國家電網公司已掌握了建設運營特高壓交直流混合電網的核心技術和全套設備制造能力,我國成為世界唯一成功掌握并實際應用特高壓這項尖端技術的國家。隨著全球能源互聯網構想逐步贏得國際認同,中國特高壓技術和電工裝備產品也將贏得更廣闊的市場前景。全球能源互聯網構想的落地,必將推動能源行業技術更新換代和產業升級,帶動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產品“走出去”。

目前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條件已經具備。中國電網發展的成功實踐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奠定了重要基礎。目前,中國國家電網已建成投運“三交四直”7項特高壓工程、在建“四交六直”10項特高壓工程。已建成智能變電站2286座,建成電動汽車充換電站1500余座、充電樁3萬個。中國風電裝機1.3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4200萬千瓦,比2010年分別增長3.3倍和45倍。國家電網成為全球接入風電、光伏發電規模最大的電網。特高壓輸電技術先進成熟,為跨洲跨國電網互聯奠定了堅實基礎。

特高壓電網的三大優勢

1.社會效益

特高壓相關行業具有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的特點,產業鏈長,影響面廣,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明顯。發展全球特高壓電網,可以有效促進世界各國電力工業結構調整;同時,還可以直接拉動國家之間的投資和能源貿易,帶動設備制造、冶金、建材、信息等行業發展和技術升級,擴大就業,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2.節能減排效益

以中國至歐洲的跨洲際電網為例,構建長達4000至8000公里的超遠距離中—歐特高壓輸電通道,可以把中國、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地的風能、太陽能、水能等清潔能源打捆向歐洲輸送。經研究論證,一條輸送功率1000萬千瓦的線路每年可向歐洲提供600億度清潔能源,替代2052萬噸標準煤,減排5705萬噸二氧化碳、41萬噸二氧化硫。

3.能源互濟效應

時差導致了人類自然生產和生活規律的差異,不同時區電力負荷需求的波動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利用這種互補性實現全球范圍內電力負荷的削峰填谷是可行的。以歐亞地區為例,歐亞地域遼闊,東西時差大,不同地區負荷特性、電源結構差異較大,洲際特高壓、智能電網的建設可以實現整個歐亞大陸范圍內的跨區域余缺調劑、錯峰避峰、互為備用等效益。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