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我國變革性技術有望率先實現突破

時間:2016-03-2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3月21日,記者從香山科學會議第S31次學術討論會上獲悉,中國科學家正在煤轉化、外爾費米子、液態金屬、納米綠色印刷、類腦認知計算等多個基礎科學領域醞釀變革性技術。

3月21日,記者從香山科學會議第S31次學術討論會上獲悉,中國科學家正在煤轉化、外爾費米子、液態金屬、納米綠色印刷、類腦認知計算等多個基礎科學領域醞釀變革性技術。

中科院院士、會議執行主席于淥指出:“變革性(顛覆性)技術是指通過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突破,對已有傳統或主流的技術、產品、工藝流程、商業消費模式乃至全球經濟的革命性、突變式進步。”

同時,專家們認為,變革性技術源自基礎科學的新發現,我國當前在多個領域的科學研究讓變革性技術曙光初現,有望率先實現突破。

最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包信和團隊創造了納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實現了煤合成氣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包信和在會議上介紹,研究團隊正在探索全碳參與的煤轉化過程,走出一條真正的清潔煤化工道路。

去年,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翁紅明所在的團隊因為發現外爾費米子而入選英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世界》公布的“2015年十大突破”。翁紅明在會議上表示,外爾半金屬的特殊性質有望被用作實現低能耗、高主頻電子器件以及拓撲超導和高容錯的拓撲量子計算等。

經過十多年積累,中科院理化所研究員劉靜帶領團隊研發了世界首個自主運動的可變形液態金屬機器。劉靜期待,如將金屬機器單元予以三維組裝并分組編程,可為柔性智能機器人的研制建立技術途徑,可能一改傳統機器人的面貌。

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宋延林帶領團隊對基于納米材料制備及功能墨滴圖案化的基礎科學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突破了綠色制版等關鍵技術以及打印技術在圖形精度、維度等方面的局限。宋延林指出,科研成果將從源頭上解決我國印刷行業面臨的高污染、高能耗問題。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徐波帶領研究人員正在開展類腦認知模型與人工智能的應用研究。徐波介紹,類腦認知模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過大腦結構、功能和處理機制的啟發,作為神經網絡模型的創新源泉,實現推力、學習、規劃和決策等高級認知功能,解放人類的智力。

此外,仿生復合材料在交通技術領域的應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基于精準伴隨診斷的惡性腫瘤溶瘤病毒療法等研究方向,均被與會專家認為有可能成為變革性技術的生長點。

與會專家認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即將到來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握好變革性技術科學基礎發展的方向,按照科學研究規律進行提前部署,是我國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此次會議由科技部發起,并由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教育部各推薦15名專家聯合召開。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