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工廠,整潔的地面,十幾臺機器正在車間有條不紊地作業,只有一名穿著工裝的人員來回巡邏……這不是電影的畫面,而是東莞橫瀝鎮東方亮彩模具廠的一角。
告別曾經的人員穿梭和機器轟鳴,“喝著茶也能工作”,成為東莞現代產業工人的真實寫照。而這一切,都得益于東莞向創新要驅動力的選擇。
與高校“聯姻”小鎮變強鎮
被譽為“世界工廠”的東莞,是一座以制造業見長的城市:以中小企業為主,產業集群化明顯,科技需求日益明顯。
2008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東莞市以前所未有的魄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進入東莞的視線。
當年,東莞提出了“騰籠換鳥”的做法,鼓勵企業轉型升級,出臺了“科技東莞”系列舉措,每年投入10億元科技基金,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開展產學研合作,以此推動創新發展。
在推動產業科技創新的過程中,東莞橫瀝鎮委書記陳錫穩感觸頗深。
橫瀝鎮模具制造業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經從最初的分散經營逐步向集聚發展轉變。但橫瀝模具產業存在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大多數企業還處于生產加工低端環節等問題。“2005年以前,中泰模具廠也只是生產家用電器和辦公用品的模具。”陳錫穩介紹說。
2012年,橫瀝鎮聯合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等7家單位成立模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全面推動模具產業轉型升級,目前已建成模具檢測技術中心、模具產業3D打印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等,促使模具行業產值每年增長20%。
陳錫穩表示,橫瀝的做法是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通過整合高校科研和優勢學科資源,為企業精準有效提供轉型指導和技術供給。
如今,橫瀝已形成以汽車零部件模具制造、模具裝備制造、模具原材料研發為重點的產業體系。2015年全鎮模具總產值達到103億元,突破百億大關。
而位于橫瀝鎮的東莞市中泰模具有限公司是這一模式的受益者。目前,中泰模具與重慶汽車研究所、華中科大聯合研發出國內第一條“熱成型生產線”已正式投產。
據介紹,東莞每年安排20億元“科技東莞”資金和10億元“人才東莞”資金,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區為龍頭、以大學創新城為核心的區域創新體系,以此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創新的力量:效益提高20倍
在東莞松山湖管委會的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思模興奮地向記者介紹機器換人的好處,以前做代工廠,毛利率不到6%,凈利潤不到3%。“而現在通過科技創新,使用機器人作業,效益提高了差不多20倍。”
利潤的背后,是科研和創新的投入,何思模表示,以前工廠里差不多都是初中、中專畢業的技工,而現在光本科以上的研發人員就有680人,博士、博士后有20人左右。
研發的巨大投入,也讓何思模有了更多的收獲,“從幫別人加工,到自己研發產品,再到有了自己的品牌,”這一切,何思模將其歸功于創新的力量。
2015年,東莞新增30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986家,這一數字比2010年增長193.45%。數據顯示,2015年,東莞的先進、高技術制造業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47.9%和37.2%,較2010年大幅提升,而優勢傳統制造業占比卻從22.9%降至18.8%。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