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企業的眼光應該放得遠一點。”3月9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干勇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鋼鐵企業應該抱團取暖,搭建并用好工業互聯網平臺,走出當前的困局,實現行業的轉型升級。
去產能在“有序”上做文章
化解過剩產能,是當前鋼鐵行業面臨的首要任務。國家已經確定,未來5年鋼鐵行業壓減1億~1.5億噸產能。目標擺在那里,如何實現?“要在‘有序’上做文章。”干勇強調。
“如同做學問要建立模型一樣,政府應該組織人手,先進行詳細的調研,算清過剩產能的成本賬,例如凈資產、資產轉讓變現前景,銀行貸款、職工安置成本等,拿到數據后,利用信息化、網絡化的建模手段,進行模擬,然后制定戰略,再出規劃,定計劃,按照這個計劃來落實。”干勇指出,去產能不能完全依賴市場,政府必須真正起作用,不能光提目標。
干勇認為,完全依靠市場進行優勝劣汰,將是慘烈而漫長的過程。實際上,我國鋼鐵行業很多企業的工藝流程、裝備水平和生產指標在國際上都是先進的,而且人才濟濟。如果企業還是像現在這樣單打獨斗,相互“廝殺”,最終慢慢“耗死”,是非常可惜的。
全國鋼鐵行業是一盤棋,政府需要踏踏實實摸清每個地方的產能過剩情況以及各個企業的訴求,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真正保證過剩產能的“有序”退出。在去產能的過程中,協調好行業的發展格局,鋼鐵行業走出困局就能“時間短一點,陣痛小一點”———如何實現這樣的目標?干勇認為,搭建好鋼鐵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是走出困局的一條有效路徑。
“互聯網+”平臺
有助走出困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落實到鋼鐵行業,把鋼鐵企業、供應商、用戶、金融機構、技術服務機構、設計機構、貿易機構、物流配送機構等,全部放到一個大平臺上,大家共同經營,共同盈利,共享成果。這樣的平臺經濟,可以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減少中間貿易環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且依托大數據技術,能夠更高效地直接服務客戶。
平臺經濟的優勢在于數據的共享。加入平臺后,從微觀來看,企業在充分分析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制訂合理的生產和銷售計劃;同時,引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理念,牢牢把握客戶需求進行產品開發、生產和使用服務,經營更加有的放矢。從宏觀來看,基于充分的數據分析,在同一個地區的企業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可以基本保持合理的產能布局,避免超市場負荷的產能過剩,有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干勇認為,搭建好這樣的平臺,能有效解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完成整個行業的動能轉型。
以更開放的心態
打造平臺經濟
“誰最先建立起這樣的平臺,誰就能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勝出。”干勇對《中國冶金報》記者表示。
在這方面,航天工業走在了前面。去年6月15日,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云網平臺正式上線。該平臺以工業互聯網的模式,利用航天科工軍工制造等優勢,為紡織、汽車、輕工等多個領域制造業企業提供“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化創新服務。截至今年2月27日,該平臺注冊用戶數已超過55000家,不僅包括多個制造領域龍頭企業,也涵蓋為其提供原材料供應和產業配套的中小型企業。
目前,鋼鐵行業也在打造類似的平臺,但是遠沒有航天這樣的平臺進展快、規模大、利用效果好。
對此,他分析認為,航天工業輻射面廣,而且得益于其產業集中度高,大集團的控制能力強,大數據的收集更容易,因此,平臺的建立和推進比較順利。在他看來,鋼鐵行業要真正建立起這樣的有效平臺,需要企業拿出更開放的心態,站在合作共贏的高度來設計權利、義務,建立坦誠協商的機制。
他建議,可以在一些鋼鐵產能集中地區(如長江流域和環渤海區域),由相應省份統籌協調,一些優勢互補的企業共同協商搭建一個平臺,還可以把用戶拉進來,共建共享大數據,共同研發設計服務,共同分配產能與市場。這不同于以前那種資產的兼并重組,平臺講究平等合作———“我不吃你,你也不吃我”。
干勇強調,平臺要發揮作用,需要數據做支撐,進入平臺的企業必須分享真實的數據,并加強使用數據的收集整理、挖掘分析。因此,這樣的平臺更容易通過第三方的形式來實現,建議鋼鐵企業通過參股、有限合作來組建這樣的第三方平臺。
更多資訊請關注冶金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