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魏毅寅在“對話新國企·加油十三五”系列網絡訪談中表示,對于化解產能過剩,從產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也是解決之道,“可以用‘互聯網+’的手段創造一個共享的環境,助力企業獲得資源。比如發展工業互聯網、云服務等創新服務產業,促進企業信息共享、能力共享,為制造業企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在去年“9·3”大閱兵中,航天科工展示了11型導彈武器裝備、4型專用車輛,不僅代表了我軍的戰斗力,也讓世人看到了我國國防實力的提升。“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導彈武器裝備的研制生產,同時也從事重大航天項目的配套科研任務。有一個說法是我們‘姓航天名科工’。”魏毅寅說。他同時補充道,這些武器裝備里面的關鍵技術都是自主研發的。
除了在航天軍工領域的自主創新外,這家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在創新和“互聯網+”方面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布局。2009年,航天科工率先在國際上提出了云制造的理念。2013年,航天科工啟動了數字化工業體系建設。2015年6月15日,航天科工成立了航天云網公司,作為其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發揮作用的一個窗口和載體。航天云網目前已經建設了“三朵云”,第一個是服務于航天科工的內部專有云;第二個是服務于社會化企業的公有云平臺;第三個是去年年底上線的國際云。
記者了解到,目前航天科工一期上線的國際工業互聯網涵蓋云制造、工業品商城、眾創空間3個業務板塊。航天云網國內版自今年6月上線以來,已吸引5.4萬家企業上線,覆蓋31個省(區市),線上合同簽訂2.3萬單,成交總金額15億元。
魏毅寅表示,航天云網希望能夠在工業互聯網云端上重構一個新的產業業態,實現資源的共享、能力協同和利益共贏,以云制造為核心,通過模式創新推動國內國際產業資源能力的橫向整合和縱向整合,滿足中小企業從同質化的工業2.0向數字化、信息化的3.0提升,從大集團企業專業化的工業3.0向工業4.0提升,最終形成我國智能制造的技術標準與產業體系。到2020年,航天云網的注冊企業量和在航天云網上活動的企業有望突破千萬家。
在他看來,航天云網不僅能夠提升企業制造能力、產品的科技含量,適應消費的特征需求,讓企業能夠更好地轉型升級,還可以將國家的整體工業資源向全球開放,建成國際性的工業互聯網,促進企業“走出去”。
今年兩會上,關于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如何跨越“達爾文死海”,魏毅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在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需要抓住機會讓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更好,主要是通過激勵作用給科研人員、給創新主體提供足夠的政策環境,讓他們有積極性去做。同時也要給予榮譽、給予相應的精神上以及物質上的獎勵,成果轉化之后帶來的效益和個人利益掛鉤,讓更多的科研人員投入到創新研究中。”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以太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