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觸摸屏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觸摸屏行業的產能過剩深層次原因是什么呢?
全球觸摸屏行業經過了2010-2012年瘋狂增長后,隨即進入一個調整時期。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7億部左右,其中中國出貨近2.3億部,市占率約占1/3;2012年度平板電腦出貨量近1.2億臺,蘋果占60%左右的份額;據Displaybank預測,2013年中小尺寸電容式觸控面板出貨量約為10.6億片,同比增長35.4%,增速略有下滑;大尺寸電容式觸控屏出貨量約為2130萬片,同比增長6.5倍。2014-2015年,國內觸摸屏市場開始盛極而衰,先后有宸鴻、勝華、歐菲光、宇順電子、聯勝等萎縮、倒閉、兼并、跑路、破產等相繼出現。對于觸摸屏產業來說,國內如此巨大的觸摸屏市場,怎么還出現如此現象呢?
其實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的規律起了作用,而觸摸屏行業不像高世代液晶面板線那樣需要政府來扶持,是政府介入很少的行業,沒有“中國式產能過剩”的因素在里面,主要是市場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數百家的觸摸屏廠商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間競爭激烈,技術含量低,大多處于組裝階段。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到今天,就有不少觸摸屏廠商倒閉。
實際上,觸摸屏產業大熱下,大量的資源涌入,這如同LED和光伏產業當初的情景一樣,只是LED和光伏行業的消費端受政府采購的拉動,政策性影響很大,而大陸觸摸屏的消費拉動是市場的自然行為,最終也不會出現“中國式產能過剩”。
影響國內觸摸屏產業過剩的有以下關鍵因素:
價格與成本控制因素
經過市場的洗禮,國內觸摸屏行業的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入了殘酷的“紅海“市場,價格戰不可避免,而觸摸屏產品價格不斷下跌,成本控制是觸摸屏廠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倒閉將成為必然。解決之道無非三個方面,其一是把成本降下來;其二提高利潤空間;其三推出新產品,提高技術含量,擺脫價格戰。為應對觸摸屏產品價格不斷下跌,有的廠商搬到了較為偏僻的地方,以降低人力成本;有的則想方設法打入終端品牌廠商供應鏈,以規模出貨,保證盈利。而以提高技術含量的企業卻少之又少,畢竟這是一個積累和沉淀的過程,一般是新技術產品發生在成立時間早,有一定的技術研發能力的大企業身上,而眾多中小企業只能走跟隨者的角色。
技術的升級頻率因素
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沒有觸摸屏行業在技術升級的頻率上更快的了,從G+G,G+FF到OGS,再到In-Cell,觸控技術發展越來越快。業界普遍認為G+G,G+FF、OGS、In-Cell等觸控技術此消彼長至少需要3-5年,但現在從終端的發展和變化來看,時間可能更短。這給還靠買玻璃蓋板加控制IC的貼合觸摸屏廠家帶來嚴重的挑戰和生存危機,因為中高端市場智能機越來越薄,玻璃廠、LCD顯示屏廠以及一些上市公司進入OGS,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面已不可避免。
目前,國內數百家觸摸屏廠家,一部分要繼續做低端市場,維護三線品牌的需要,以圖新的發展。一部分廠商有利潤積累后,開始考慮轉型或設備更新,但是成本控制和規模至關重要,面對消費市場的變化、上游技術的更新以及微薄的利潤,風險也在加大;幾家大的上市公司和臺企一道,力爭成為英特爾、蘋果、三星、華為、聯想等供應商,一面維護老客戶開發新客戶,一面又轉型調整。有技術研發實力的傳統玻璃式電容屏的廠商都做出了調整,目前,信利光電、萊寶高科等都已經推出了OGS觸摸屏產品。而如加工貿易型觸摸屏廠商多數規模較小,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客戶主要集中在山寨市場,出貨沒有保障。隨著傳統玻璃式電容屏市場逐步壓縮,這類貼合廠的生產空間也將被擠掉。
以上種種分析來看,觸摸屏市場的產品過剩是低層次的低技術含量的同質化產品造成的,這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上對其適當的引導。
綜合所述,“中國式的產能過剩”的解決,需要政府要管住自己閑不住的手;而如觸摸屏行業的產能過剩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加以引導,不要出現一擁而上,一哄而散的產業。蘋果、支付寶、微信都不是引導和被規劃出來的。其實都在界定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范疇之內。政府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致力于市場環境的完善,不僅包括減少企業的審批成本,也包括讓扭曲的價格信號恢復到市場正常水平,讓環境成本顯性化。只有在市場的內生驅動之下,兼并重組也好,大浪淘沙也罷,中國式產能過剩問題才可以被消化掉。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