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正通過“中國制造2025”戰略,逐步與世界接軌,爭取早日成為制造強國。那么,在“工業4.0”戰略的引導下,機床企業需要做什么?小編為您詳細分析。
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聯合發起的德國工業4.0概念帶動全球制造業走向了轉型升級的道路,世界各國紛紛出臺相應政策支持制造業發展,以防落于人后。目前,中國正通過“中國制造2025”戰略,逐步與世界接軌,爭取早日成為制造強國。
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中國制造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全球制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處于一線地位的是擁有高端技術與科技創新力的美國,處于二線地位的是壟斷高端制造業的歐盟與日本。處于三線的是新興國家,在中低端制造領域徘徊。中國位于三線低位,仍處于制造業的初級階段。位于四線地位的是資源輸出國,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工業4.0在我國的反響如何?據筆者觀察,國內的大型機床企業乃至制造業大企業已普遍積極介入到“工業4.0”的發展潮流中來,而很多中小企業卻持觀望態度。這些觀望的企業主要受限于高昂的研發成本,同時也缺少變革的魄力。對“工業4.0”缺乏了解,導致中小企業在變革的岔路口猶豫不決。但筆者認為,如果不加入工業的4.0行列,企業就難以跟上市場的發展步伐。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中,沒有創新的企業,很可能在5到10年內就會被淘汰。不過最終的選擇權,還是掌握在企業自己手中。那么,在“工業4.0”戰略的引導下,機床企業需要做什么?
夯實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
國產機床經常讓外國人乃至國人詬病的一點就是質量差,而現在機床企業需要打破這種舊觀念,打出國產機床“高質量”的印象牌?,F今的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但并非“制造強國”。針對這一現象,我國將開展工業強基工程,重點面向30至50個標志性產品和技術,解決一些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基礎原材料和技術基礎缺失問題。對于機床企業而言,首先要跟上國家的步伐,夯實制造基礎,打牢產品質量。
據悉,國家今年要籌備建設2到3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同時還要支持省一級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機床企業可以參與到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進程中來,同時還可尋求當地技術創新中心或質檢中心的幫助。例如滕州地區,國家機床質檢中心充分發揮檢驗檢測、創新研發、質量把關、技術交流的平臺作用,在2015年就幫助山東企業爭取到了國家科技專項資金近3000萬元,協助企業研發新產品15項。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出臺之后,相信各地的政府和機床協會都會給與機床企業大力的支持。
品質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國內機床企業需要改變“只生產最大利益產品的機床”的生產觀念,改變原先機床產品的低端定位。問市場所需才能銷得出去,而質量過硬才能售得更遠。為了眼前利益,生產出一些不合格產品。這不僅是對客戶的欺騙,還影響了企業的品牌形象和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對質量的嚴格監控,離不開檢測儀器的幫助。機床企業在做好產品之外,還需更新專業檢測儀器,提升檢測人員的素質。機床企業可以對出產的每一臺機床產品進行質量檢測,力求保障產品質量。
更新生產模式走創新之路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一家企業如果沒有創新,企業在市場中就走得不遠。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一個行業中大部分企業沒有創新的思想,那么整個行業將會陷入惡性競爭的境地。國內機床企業不僅需要對產品進行創新,在生產模式和售后服務上也同樣需要變革。
現在機床行業乃至制造業共同關注的重點是互聯網與制造生產、后期服務等環節的融合,互聯網的加入會使制造業發生顛覆性、革命性的變化。德國“工業4.0”偏重于生產制造的“硬”環節,立足于“智能工廠”與“智能生產”兩大主題。機床企業按照德國“工業4.0”的理念逐步改造,最終能實現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生產或服務。國內機床企業需要做的就是接受“工業4.0”新概念,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對生產、服務環節進行改良,為制造企業擬定更多富含創新工業意識的生產解決方案。
“機床加機器人”的生產模式是現在眾多企業選擇的創新解決方案之一,隨著機器人與機床的合作日益加深,未來工廠中“機器人加機床”的工作模式已為必然。筆者看來機床企業涉足機器人產業具有獨特的優勢,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將助力機床工具等制造產業轉型升級。但是這一模式極易模仿,機床企業可加深對機器人與機床協調度的研究,通過改良產品的技術含量,讓企業優勢變得難以復制。
沈陽機床的創新點在于把機床、網絡、人鏈接在一起,通過建立物聯網的生產制造體系,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企業管理者只要通過手機里的APP,就可遠程地監控工廠里機床的運行狀態,獲悉機床的功耗。據悉,沈陽機床正在嘗試將所有的已售智能機床納入一張“iSESOL工業云”中管理,可實時掌握每一臺機床的使用情況。當某一家企業的機床正在閑置,而又有企業想找人代加工一批汽車零件,這時,他們就可以通過‘工業云’實現供需對接。沈陽機床借助物聯網概念,打通制造和貿易,把機床、客戶、終端消費互聯,組成一整套的‘i5’商業模式,這是這家企業高明的創新之處。
針對產品的創新,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家企業的事情,還需要整個行業中的企業進行思想的轉變。近幾年,機床行業的矛盾不是需求不足,而是同質化產能擴大過快。筆者曾在展會現場與某家機床企業的老總聊天,對于機床產品性能、功用的創新他很支持。但是他跟筆者說,機床企業不是不想創新,而是創新之后收益太少。為什么?因為一家企業花大量的金錢和精力進行產品創新之后,市場中會馬上出現同類的相似產品。一款花大價錢研發的機床上市之后特別好賣,但可能明年、后年整個市場都是同類型的產品。創新的企業吃力不討好,誰還愿意去創新呢?
一家有勇氣進行開拓式創新的企業是機床行業需要的,是國家需要的,也是世界需要的。我國一直沒有停止在機床自主創新方面的努力,眾機床企業在機床的創新上都有自己的一本經。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