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壓力屏成雞肋?iPhone SE為何不用3D Touch?

時間:2016-03-0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3D Touch 遇冷很容易讓人想起三星曾經推出的眼球追蹤技術,該技術允許用戶通過移動眼球來拖動頁面,也就不需要手來操作。如今這一功能似乎銷聲匿跡了,很大原因就在于操作學習成本高,成功率低,可應用的場景少,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并未滿足用戶的需求。

近日,外媒曝光了蘋果即將發布的iPhoneSE的屏幕面板,發現這塊4英寸的面板缺失3DTouch傳感器,意味著它將不支持3DTouch功能。作為一款新發布的機型,居然不去主推蘋果的新技術,要知道蘋果把3DTouch視作觸控屏之后最大的屏幕創新,應用于更多硬件,可以吸引更多應用開發商來開發適配應用,iPhoneSE不支持3DTouch這一舉措耐人尋味。

蘋果的壓力觸控在2015年的AppleWatch里就有應用,當時稱之為ForceTouch技術,并且在部分Mac上也有應用。壓力屏給屏幕多了按壓這個維度,不同的壓力值可以設置不同的效果,從理論上來講,這讓屏幕的實用性大大提升。在蘋果的帶動下,Android廠商火速跟進,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預估,壓力觸控感測模組出貨量可望由2015年約一億套大幅躍升至2016年的四億六千一百萬套,約每四支新推出的智慧型手機中,就會有一支配備此模組。

但火爆的場面卻難掩壓力屏徒有其表的現狀,不論是廠商研發產品還是用戶實際使用當中,壓力屏遠沒有想象的那么美好。許多廠商為了趕營銷熱點,強推壓力屏,卻發現駕馭不住技術,而用戶在使用當中也常遇到誤操作以及可應用范圍太窄的尷尬。

尷尬的使用現狀

除了蘋果的iPhone6s系列,其他廠商使用壓力屏的就是中興和華為,中興在去年退出了AXON天機mini,華為則是MateS,后兩款機型都趕在iPhone6s發布前后推出,為的就是趕上壓力屏的話題熱度,這一趕鴨子上架的舉措注定難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即便如蘋果對生態這么有掌控力的廠商,3DTouch的應用也僅限于應用快捷操作、livePhoto、郵件預覽、照片預覽等功能,且第三方應用大多只支持在圖標上重壓快捷操作,應用內沒有壓力觸控的設計,iPhone6s發布已經半年,但是開發商的表現并不積極。

而無法掌控應用開發者的中興和華為,新技術徹底淪為噱頭。后兩者只能對系統應用進行一些設計,比如中興只有部分系統應用支持圖標重按的快捷操作,在第三方應用里,用力按壓頂部可以回到桌面等操作。

華為MateS的系統應用直接無法支持壓力觸控,只設計了瀏覽相片時用力按壓屏幕,圖像隨力度大小不同而放大縮小,據說操作并不順滑。但不論實現效果如何,單就這一功能的實用性令人存疑,按壓并不如輕點來得利索,更何況用戶還難以把握輕重。它的唯一亮點是設計了一個稱重應用,將物體放置在屏幕上,隨著按壓屏幕力度的不同,顯示不同的重量,這一設計直觀的把壓力屏的技術特性展現出來了,不過實際操作中,很難有物體可以以點的形式放置在屏幕上稱重,而且這一創意最早是出現在iPhone上面。

據說華為MateS鋪貨數月銷量也才幾萬臺,遠低于預期,隨后華為也取消了壓力屏版本的銷售,給Mate8讓路,這也側面驗證了,壓力屏對于消費者的吸引力并不大。

壓力屏供應鏈遇冷

在供應鏈那端,壓力屏的現狀與當初的大干快上形成鮮明對比,由于Android系統未能提供足夠的軟件體驗,加上壓力屏成本不低,已有產品銷售疲軟,許多手機客戶從最初的躍躍欲試改為觀望態度。臺灣觸控IC業內人士就透露,手機客戶對于壓力屏的下單紛紛延緩,最快回暖要到2016年下半年。

由于軟硬件尚未支持到位,加上成本偏高,很多一線品牌選擇擱置采用壓力屏技術。比如最近手機行業發布的兩款旗艦機三星GalaxyS7和小米5均未采用壓力屏技術,這也側面說明壓力屏并非用戶強烈需求的功能,又或者說由于Android生態的遲滯,冒進新技術有當炮灰的風險。

目前市面上出貨量大的壓力屏手機只有iPhone6s,中興AXON天機mini仍然在爬坡階段,華為則取消了壓力屏MateS的出貨。但蘋果的日子也并不好過,iPhone6s的銷量不及預期也殃及了上游供應鏈,臺灣工廠宸鴻和業成負責蘋果的壓力屏訂單,臺灣媒體Digitimes爆料稱,12月份來自蘋果的訂單銳減,導致當月營收猛降30%。

手機壓力屏前景不明

3DTouch遇冷很容易讓人想起三星曾經推出的眼球追蹤技術,該技術允許用戶通過移動眼球來拖動頁面,也就不需要手來操作。如今這一功能似乎銷聲匿跡了,很大原因就在于操作學習成本高,成功率低,可應用的場景少,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并未滿足用戶的需求。

用戶在操作手機的時候,需要頻繁的返回、點擊、滑動等操作,大拇指會習慣性的放置在手機屏幕旁,翻頁也可以輕松完成,眼球追蹤技術名義上是不需要手實現翻頁,讓手可以偷懶,但是在返回、點擊等操作上,仍然需要靠手,這種分裂的操作反而體驗不佳。

3DTouch也是如此,大部分用戶都吐槽過學習成本高,成功率低,最痛苦的是點擊的時候還要思考用多少力才合適,極大的分散了注意力,遠不如簡單的觸摸來得爽快,操作本身變成了一件糾結的事情。而且所實現的功能也很普通,Android早在桌面工具流行的時代就有圖標快捷鍵功能,livephoto也可通過點擊來播放,這些并非獨特的用戶體驗。

蘋果當初引進3DTouch,號稱是多點觸控之后最重要的屏幕革命,但相比多點觸控當年的驚艷亮相,壓力觸控遠沒有革新的效果出現。有人認為壓力觸控在AppleWatch上更容易成功,因為AppleWatch是一款全新的產品,應用新技術可以重新建立使用習慣,而對于手機來說,多點觸控已經足夠,要想再改變用戶習慣,難上加難。而且現在的應用生態和用戶習慣已經穩定在多點觸控技術上了,很難再去適應新的技術。

也許這些想法有些過于杞人憂天,但蘋果遇到的問題非常明顯,那就是如何利用好壓力這個維度,做出契合用戶體驗的產品。

更多資訊請關注人機界面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