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0號,UBO,一機多用行走類人型機器人,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上進行了能力示范表演。
一些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領導人在本周的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我們不應將人工智能,自動化和機器人的崛起看作威脅。相反,我們應該持有希望的態度,去面對即將開始的所謂的第四次產業革命。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主題是這場革命,并聯合全球領袖應付當今最大的全球性問題。世界經濟論壇組織者說,繼蒸汽動力,電力和電子后的最新工業革命,意味著將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產生顯著影響的新技術的興起。
比起擔心自動化的崛起,以及“停止機器人”的抗議,我們更應該擁抱新技術。
為了與會議主題相吻合,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曾出版了針對此話題的一本書,并在會議前夕發布的一份報告上稱,到2020年將會有約500萬人將被機器人奪去工作。
這份報告名為“工作的未來”,報告里聲稱,盡管在如3D打印,納米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遺傳學和生物技術領域的進步將在15個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創造2萬個就業機會,但也將導致700萬個工作崗位的流失。該報告中還稱,所有行業中受影響損失最大將是醫療保健,能源和金融服務領域。
世界經濟論壇第一天的小組會議上Facebook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和微軟首席執行官薩蒂亞·納德拉表示應該對技術將帶來的世界充滿希望而不是對技術的興起持擔憂態度。
“雖然我們需要解決工作崗位流失的問題,但是我們也有更大的可能去創造就業機會。”桑德伯格說,“答案應該是希望戰勝恐懼。”
桑德伯格說,她不相信第四次產業革命將意味著所有的工作機會都將被摧毀,虛擬現實會終結面對面的溝通,也不相信人工智能將接管所有的人類智慧。
納德拉表示他也有著同樣的看法,對未來持積極態度。當地時間周二,微軟宣布了一項新的舉措,承諾未來三年內將向致力于“公共利益”的組織開放價值10億美元的云計算資源。
不過這里有一個關于第四個工業革命需要回答的問題:“是否存在數字紅利或者數字鴻溝?”
令人擔憂的是,技術的進步將更有利于發達國家,并會在國家之間創建更大的差距,尤其是會在富國和窮國之間產生更大的經濟鴻溝。
達沃斯本周二公布的瑞銀報告似乎支持這個擔憂——“自動化和連通性的極端水平”有可能“極大地改變經濟發展的歷程和財富的分配。”
瑞銀董事長韋伯表示:“不平等不僅會加大發達國際、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之間的差距,也會在我們的社會中產生類似影響,影響年輕人和老人,富人和窮人。”
納德拉在周三的演講中表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帶來“經濟過剩”,但“問題是如何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經濟階層的人之間均勻地分享經歷利益。”
趨勢|在達沃斯峰會上機器人革命成大佬交鋒的第一議題
如果瑞銀的預言成真,盧旺達,一個剛剛開始擁抱技術的非洲國家可能面臨出局的厄運。盧旺達總統保羅·卡加梅,自2000年上任以來,負責技術革命(主要由政府發起),旨在提升國家的技術和連通性,到2020年成為一個高度數字化,中等收入的國家。
要實現這一點,卡加梅表示盧旺達需要成為技術的生產者而不是消費者,在其他人唱衰盧旺達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命運時,他則持有樂觀的態度:“我認為比起失敗,我們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在他關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書中,施瓦布預測其不僅將改變整個社會和經濟,也將改變人類交互的模式。“3D打印和超級智能機器人將改造人性的本質,并重塑關系。”
AnandMahindra,印度汽車界的億萬富翁,也在周三的會上對此說法表示贊同。他回憶說曾看到一群女孩坐下來吃飯,開始的15分鐘都在盯著自己的智能手機,而沒有和旁邊的朋友有一句話的交流,他們只是在手機更新狀態,告訴全世界他們享受一起出來玩耍的快樂。
“人類互動的實質正在被記錄,但它從來沒有存在過,”Mahindra說。“某種意義上,這是虛擬世界的人在談論的東西。”
對于Facebook在現實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桑德伯格承認,孩子們需要被教導如何使用技術,但社交媒體也能起到促進到同情心的作用,比如去年九月,三歲的敘利亞難民AylanKurdi的尸體被沖到土耳其海灘的圖片在Facebook的曝光就喚起了很多人的同情心。
“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那當然是很好。但是大多數人并不能實現與敘利亞難民的連接,所以有必要去推廣視頻和圖片在創建同情中的力量。”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