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智能化革命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之一。麥肯錫咨詢公司將機器人列入影響未來的12項顛覆性技術,并預測到2025年,先進機器人在制造業、醫療和服務等產業領域的應用可創造1.7萬億到4.5萬億美元的產值。從目前的形式來看,全球都在搶占“機器人”產業的制高點,不論是谷歌2013年收購的8家機器人公司,還是日本軟銀推出的人形機器人Pepper,以及Samsung、Mat-sushita等公司不斷推出的服務機器人,所有這些都證實,全球正在掀起一輪“機器人旋風”。
機器人的投資風口
我國的機器人產業也在蓬勃發展。2014年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5.6萬臺,占全世界的25%,是全球第一大市場。家用機器人和特種服務機器人發展也愈加快速。毋庸置疑,機器人投資的風口到了,原因如下:
1、成本推動。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改變,使得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以及勞動年齡人口占比下降,從而推動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這些因素使得中國長期通過人口紅利維即的高增長面臨著嚴峻挑戰。這就促成了廣東、浙江等制造業大省“機器換人”的局面。
2、需求拉動。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技術更新與迭代的速度越來越快,產品生命周期也越來越短,生產系統越來越柔化、個性化,而智能機器人,可以滿足小批量、多批次、定制化生產的需求。同時,機器人還可以改善勞動條件,提高生產效率,提供更可控的生產能力,加快產品更新換代;提高零件的處理能力和產品質量;減少停產時間,節約勞動力。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在產業工人的需求領域,我國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已經達到1.45倍,這意味著技術工人崗位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已經非常突出,機器人的市場需求越來越旺盛。目前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平均密度(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為62,而中國為30,與韓國(478臺)、日本(374臺)、德國(292臺)和美國(164臺)差距甚大。我認為,按照目前增速,十年內工業機器人密度將會達到100左右,市場潛力巨大。
3、技術驅動。要素驅動型的經濟增長無法實現知識體系、技術體系、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這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面臨的核心挑戰,也是傳統制造業在人口紅利逐漸衰竭后急需解決的問題。機器人集成了機械和電氣工程、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腦科學、仿生學、控制學等學科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的深度與廣度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制造業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隨著傳感器技術、力控制技術、人機交互技術、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提升,機器人的職能及精確性不斷加強,能夠完成復雜的工作和精細作業。各種最新的技術集成起來之后往往通過“機器人”這樣的一種形態產生意向不到的功能。
4、政策帶動。“兩化融合”背景下,中國密集出臺的了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在各種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各地的機器人產業園蓬勃發展。“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實施,將會帶動我國自主品牌機器人和關鍵零部件產業化能力、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的應用示范及機器人的試驗驗證和標準體系建設。
投資機器人仍要審慎
我從2012年開始調研在廣東、遼寧、山東等地的經開區、高新區調研過機器人園區和企業。對于投資機器人企業,我持“審慎”態度。
之所以“審慎”,是因為我國的機器人行業要謹防出現類似于光伏產業的“大躍進”。粗略統計,當前,國內冠名“機器人產業園”的園區現在多達35個,比較典型的專業園區包括昆山、徐州、唐山、哈爾濱、青島、上海寶山、徐州、常州、天津、重慶、沈撫新城等,機器人企業的數量、規模越來越大,但在我看來,當前產業投資的風險如下:
一是技術空心化。由于在核心零部件生產欠缺核心技術,部分機器人企業只是采取“進口配件+自行組裝”的集成模式,缺乏核心競爭力。2014年我在昆山高新區調研時,一家企業負責人就曾提出,理論上倍福控制器+安川伺服電機+納博減速機+康耐視的視覺感知系統就可以組裝成一臺工業機器人。這不禁讓人想起2007年“MTK手機芯片+外殼+電池”的山寨手機路線圖,雖然當年中國創造了“設計、開模、采購、組裝、出貨=45天”和1700萬部年出貨量的奇跡,但由于技術空心化的問題,山寨終端終究也是曇花一現。過去三年,各地園區和政府為了促進“機器換人”,對購買機器人的企業給予補貼,然而,擁有核心技術的進口機器人大幅降價,導致這個過程的馬太效應凸顯,內資機器人企業反而被市場擠壓。我始終堅信,由數量、速度轉變為真正的質量、內涵,這才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未來。
二是應用低端化。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外資機器人普遍以高端工業機器人為主,如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的占比約為90%;而國產機器人中,搬運、上下料機器人等行業低端應用居于主流。而在服務機器人領域,智能化程度低的低端服務機器人占比較多,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C端消費者的用戶體驗并打擊其信心,這將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階段性狀況。
三是布局同質化。當前各地的機器人產業園區如火如荼,可是在產業布局方面,園區企業“散、小、雜”、產品附加值低、差異性小的狀況尤為突出。以重慶的智能裝備產業園為例,部分“機器人企業”前身為家庭作坊式的汽摩、機械制造公司,進入園區后只是開發簡單的可編程設備或提供初級的系統集成服務。同質化布局將不利于形成產業集群效應。
“關鍵技術+細分市場”
從投資的角度,如何判斷機器人企業的投資價值呢?在公司治理結構、人才儲備、技術積累、市場開發能力與未來發展戰略等方面占優的基礎上,關鍵因子是“關鍵技術”和“細分市場”:
一要看產業鏈節點的關鍵技術。以工業機器人為例,其產業鏈大體可分為關鍵零部件、整機系統集成和下游應用,而單臺工業機器人系統則由控制系統、伺服系統、傳動系統三大體系構成。從機器人產業上游來看,我看好掌握核心零部件、伺服系統、減速器以及控制系統和本體優化設計技術的企業。實際上,近幾年國內機器人行業取得了一定的技術突破,例如以減震機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中國產品已經可以占到國內市場的三分之一左右。從中下游來看,世界領先的機器人廠商FANUC公司48%的收入來自于系統集成和解決方案,這也印證集成服務也具備較大投資潛力。總的來說,核心的一點在于機器人企業是否形成技術壁壘,是否能打造出“專、精、特”的高附加值產品。
二要看細分市場的資源整合能力。核心是其產品是否符合市場需求和主流趨勢。總體來說,工業機器人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智能化(機器人通過視覺、傳感器能自動感覺材料的變化,可以自動地適應)和組團化(機器人群體作業,幾十臺機器人在同一生產線上配合工作)。而服務機器人的未來趨勢是個性化(例如:滿足定制需求,最大限度地提升用戶體驗)和人性化(人機對話、陪護溝通,為機器人賦予情感和靈魂)。例如,我認為,細分市場中電焊、弧焊機器人或裝配生產線競爭市場將逐漸變成紅海,而物流、快消、醫藥、衛浴、沖壓等行業需求有望成為拉動機器人行業增長的新動力,助老助殘、教育培訓、智能家居等專業領域的家用機器人未來亦將呈現爆發式增長。
需要“有為政府”
后發國家的新興產業在產業演化過程中,往往遭遇兩個天花板,一是難以建立本土產品開發平臺并上升到產品層次的技術學習,而淪落為技術鎖定與長期的技術依賴;二是難以突破跨國公司的市場控制和認知封鎖,而難以實現本土產品的主導設計。為了打破外資機器人企業主導技術軌道下技術認知、市場認知和制度認知的制約,幫助中小型機器人企業度過“死亡谷”、提升其投資價值,政府應當有所作為。
例如,在產業引導方面,政府應當制訂機器人產業技術路線圖,編制行業標準體系結構圖和標準明細表,牽頭成立機器人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院;基于現有競爭格局,政府應當鼓勵國外工業機器人企業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支持外資機器人企業和內資企業開展合作研發,搭建產需對接平臺,支持國內企業培育國際化品牌并開展國際化經營;在金融和財政支持方面,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大對機器人企業的政府引導基金、種子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力度,應當加大政府補貼和政府采購,加大稅收支持力度(如企業研究開發加計扣除政策)等,鼓勵中小型機器人企業在新三板、戰略新興板、科創板等交易場所掛牌。總之,政府應當采取必要措施促使產、學、研、用、資、介等各種創新要素充分富集,營造優質的創業創新環境,為機器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