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不是夕陽產業 鋼鐵業要尋找新發展模式

時間:2015-12-0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低效、裁員、污染、滯銷”成了鋼鐵行業的關鍵詞,表明依靠傳統的買賣模式已經很難盈利,尋找新的發展模式迫在眉睫。

“十二五”是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具有鮮明里程碑意義的五年。這五年,世情國情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從國際看,世界經濟處在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呈現低增長、不平衡、多風險的特征,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加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從國內看,“三期疊加”的陣痛持續加深,多重困難和挑戰相互交織,改革轉型任務繁重。

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審時度勢,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扎實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政策、思路、方式;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著力開拓發展新空間、激發新動力,實現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本報從今日起刊發“十二五”回顧系列稿件,敬請關注。

鋼鐵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鋼鐵行業是技術、資金、資源、能源密集型的產業,受經濟周期變化的影響較大,具有較為明顯的周期性特征。

我國鋼鐵行業作為實現工業化的支撐產業,經過30多年無節制的擴張,“十二五”期間,開始經歷一場寒冬,“低效、裁員、污染、滯銷”成了鋼鐵行業的關鍵詞,表明依靠傳統的買賣模式已經很難盈利,尋找新的發展模式迫在眉睫。

鋼鐵大國而不是鋼鐵強國

我國是一個鋼鐵大國,從1996年歷史性地突破1億噸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到“十一五”期末,我國鋼鐵產量已經超過6億噸,占世界產量近一半,連續保持世界第一大生產國的地位。據業內專家預計,2015年我國鋼鐵產量有可能達到8億噸。

“十二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基本上滿足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鋼鐵產品的質量、品種、數量不斷提高的需求,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我國并非一個鋼鐵強國,鋼鐵工業仍處在數量型擴張而不是質量型發展階段。雖然產能迅速擴張、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裝備水平越來越高,但整個行業的運行質量和運行效率卻不是很高,整體抗風險能力偏弱。

由于我國鋼鐵企業受體制等因素的影響,勞動生產率較其他鋼鐵強國明顯偏低。而我國鋼鐵行業一直受政府保護,加之國有企業規模巨大,造成龐大的過剩人員,給企業造成較大負擔。因此,我國鋼鐵企業在經營決策過程中更加注重投入產出比,規模不再成為企業追求的惟一方向,降低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企業技術和管理能力、與上下游產業鏈構建靈活高效的合作機制等成為企業的戰略取向。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總體上走的是一條規模擴張的道路,主要依靠資源、能源消耗的不斷增長來支撐鋼鐵工業的發展,同時帶來了全社會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不斷增加,產生了一系列影響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一是全行業總體產能過剩,低水平的產量比重過高。二是全行業企業規模小,而且分散,產業集中度低。三是全行業的產業布局不合理,矛盾突出。四是全行業自主創新、集成創新的能力不強。五是能源、資源、環境嚴重制約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

面臨“三低”行情困局

“十二五”期間,我國鋼鐵行業由盛轉衰,鋼鐵產能由“財富”變成“包袱”,面臨著“低價格、低成交、低效益”的行情困局。實際上,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我國鋼鐵產業就已經遭遇到重創。雖然2009年鋼鐵產業扭虧為盈,凈資產收益率達到3%左右的高點,但隨后震蕩下行。2011年開始,我國鋼鐵產業進入微利狀態,行業競爭達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重點鋼鐵企業利潤總額雖然從2012年開始有一定的回升,2014年重點鋼廠利潤總額為304億元,同比增加87.54億元,增長比例為40.36%,但整體利潤率仍相對較低。

根據調查,近兩年來我國鋼鐵市場低迷,鋼價連續下跌,相對于歷史高點跌幅達到44.91%,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我國鋼鐵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供需矛盾不斷在擴大;二是由于我國房地產等下游行業狀況不佳,導致鋼鐵行業的表現低迷。

事實上,高產量、低盈利貫穿著“十二五”鋼鐵工業,我國鋼鐵行業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國內部分地區的鋼鐵企業意圖通過兼并重組,來促進產業集中和結構優化。然而,國內鋼鐵產業集中度不增反降,集中度偏低的問題仍沒有解決。與此同時,高速粗獷的發展路徑不斷加劇行業與環境、資源和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的矛盾,我國鋼鐵行業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開始,鋼鐵企業面臨著不斷改革的挑戰;二是鋼鐵企業盈利狀況不容樂觀,提高盈利能力迫在眉睫;三是鋼鐵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化解過剩產能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四是鋼鐵行業的產品結構不合理,有待進一步優化;五是環保政策日趨嚴格,倒逼企業增加環保投資、追求環保發展;六是鋼鐵行業資金緊張,短期內難以得到有效緩解。

“鋼鐵不是夕陽產業”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鋼鐵不是夕陽產業”。鋼鐵行業除了控制過剩產能,還需要國家、行業、全社會自律。

事實上,我國鋼鐵產業從“十二五”開始步入成熟期,即整個產業發展速度減緩,大規模擴張周期結束,產銷量開始走平,市場趨于規范和相對穩定,利潤率趨于平均化。“十二五”期間,隨著國家轉型發展和產業升級,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鋼材消費強度下降,鋼材需求增速逐步放緩,我國正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向品種質量提升為主的鋼鐵需求階段。盡管如此,我國鋼鐵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一種常態,雖然產能仍屬于階段性、結構性相對過剩,但整個產業步入了低速發展期。面對如此艱難境地,鋼鐵企業突破高產低效的困境,就需加快轉型升級。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發布的《2014年原材料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和2015年展望》稱,2015年將以妥善處理好化解過剩產能與穩增長的關系為主,一方面要堅決遏制新增產能,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和在建項目監督力度;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先進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產品調整、兩化融合等有利于內生增長的投資,圍繞國家戰略布局重大項目。

我國鋼鐵行業要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結構性節能減排。一是應該嚴格按照《鋼鐵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等相關工業政策和法律、法規,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嚴格控制鋼鐵產能的盲目擴張。二是鼎力推廣高強鋼筋等高等級鋼材,在出產和使用方面加快產品的進級換代,重點解決好減量化用鋼的題目。我國鋼鐵企業可以像西方鋼鐵強國學習先進經驗,改變管理體制,提升生產效率。后期從行業轉型發展來看,順應全球鋼鐵生產重心轉移的歷史趨勢,轉移一批優質產能。目前,“一帶一路”政策將為我國鋼鐵的國際產能合作提供新的空間。在產能縮減方面來看,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在轉型方面來看,“兩化融合”是較為理想的方式。只有這樣,長期困擾我國鋼鐵產業發展的節能減排、環境制約、鐵礦石資源短缺、成本高企等諸多制約“瓶頸”才能得到緩解。

更多資訊請關注冶金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