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交易日,大盤受巴黎恐怖襲擊影響大幅低開,隨后機器人板塊扛起反攻大旗,工業4.0成最閃耀明星,根據諾亞方舟軟件數據顯示,截止上個交易日收盤,工業4.0指數大漲5.79%。
11月16日,中國科協宣布,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于本月23日開幕。這是該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行,屆時將有數百家國內外知名企業亮相。去年習總書記曾指出,機器人是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要把我國機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近日工信部也表示,機器人十三五規劃有望年內發布;將積極向國開行等申請專項建設基金,對石化等行業智能化改造給予重點關注。
在人力成本上升和制造業升級的推動下,機器人行業面臨巨大成長空間。不久前成立的國開發展基金,已成為我國定向支持實體經濟的新工具,重點投資方向即包括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轉型升級項目,對行業拉動作用可期。
分級基金方面,工業4B昨日強勢漲停,仍然整體折價,低估明顯,投資者可繼續持有或逢低介入。
11月23日至25日,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將在北京舉行。大會擬邀請工信部領導作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主旨報告。我國具備了一定的機器人研發基礎和產業化條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關于發展機器人產業的講話精神,推動實現我國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的跨越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舉辦以“協同融合共贏,引領智能社會”為主題的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
點評: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頂層設計已落地,相關實施政策有望逐漸進一步出臺,機器人產業發展迎來爆發機遇。全球諸多國家近半個世紀的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實踐表明,工業機器人的普及是實現自動化生產,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推動企業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手段。有分析指出,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生產力成本上升以及產業結構升級需要,機器人代替人工將成為發展趨勢,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高增速時代已經到來。
今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轉變。“中國制造2025”可以看作是中國版的工業4.0,而機器人自動化正是實現這一目標最重要工具。
為什么機器人自動化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呢?
(1)國內多領域自動化依賴程度日益增加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內生需求刺激下,許多傳統產業都是機器人未來將大力拓展的市場。
(2)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相反機械產品因技術進步而成本逐漸下降,機器換人潛力巨大。
(3)惡劣環境下作業的現實需求,簡單重復使用勞動力的崗位急需機器人代替勞動力工作。
政策指揮:機器人向前沖
博覽研究員觀察到,作為國家工業發展頂層設計規劃中的重要一環,政策對于機器人產業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斷擴大:
國務院下發的《中國制造2025》,重點布局智能、信息化制造等領域,在九大戰略任務和部署中重點提到機器人發展,進而推動中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據工信部消息,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將于今年10月底完成,行業未來五年重點發展領域將確定,相關配套政策也將陸續跟進,擁有技術、資金優勢的公司將充分收益。
部分制造業大省正在積極推進機器人發展:
浙江:浙江省政府早在2012年決策部署全省大部分工業企業爭取在2017年內全面完成“機器換人”的現代化技術改造。2013年5月,正式提出計劃在未來5年,每年實施5000個機器換人項目,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廣東:廣東省政府及各地方相繼出臺了“機器換人”鼓勵措施,并下發文件計劃在2015年至2017年期間,實現廣東省累計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并挑選龍頭企業開展“智能工廠培育建設試點”,準備3年內投入9430億元用于工業技術改造。
機器人產業園數量不斷突破:目前各地政府積極布局機器人產業園,工業機器人園區已經發展到40個以上,相當于平均每個省有超過一家工業機器人產業園。
各級政府政策猛推,造就了國內機器人擁有量雖小,但增速全球領先的行業發展現狀:
中國的制造業工廠中機器換人比例遠遠低于德國和日本,但國內機器人數量正在呈現爆發式增長,據IFR預測,2017年之前中國工業機器人擁有量將成為世界第一。
細看產業鏈:關鍵部件國產化是投資重點
如果按基本用途劃分,機器人可以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毫無疑問,工業4.0重點關注的是工業機器人。
《中國制造2025》明確將機器人產業分成三大塊:
機器人本身的制造(中游產業)、關鍵零部件制造(上游產業)、系統集成設計制造(下游產業)。
其中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制造包括: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傳感器與驅動器等。
機器人本身的制造主要涉及流水線裝配和機器人整體設計,相對而言國產化容易進行。系統集成設計主要是軟件設計,因此初步國產化同樣不難。
但部分關鍵零部件涉及高端工業制造,這正是中國工業的弱項,也是《中國制造2025》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這決定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現狀:
目前國產機器人最突出問題就是無法掌握核心零部件技術,國內機器人產業相關的公司主要是做系統集成,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國內機器人想要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關鍵還是核心零部件技術的掌握程度,這也是制約我國機器人發展的主要瓶頸,所以我們認為對上游產業的發展將會是中長線機器人產業的重中之重。
如何抓住機器人的投資主線?
從資本市場來看,機器人指數成分股已超過50只,未來還將有更多企業涉足機器人概念。從實體經濟來看,國內機器人企業數突破500家,還有很多企業正在籌劃以工業機器人技術作為主要手段和途徑,由“中國制造”向“智造”轉型,機器人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基于國產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未來機器人概念股投資機會不斷涌現,可結合機器人應用的主要行業和機器人產業鏈的不同位置進行主題投資。
博覽研究員認為未來機器人概念投資選擇可抓住三條主線:
(1)抓住龍頭公司,多業務發展,有效平衡業績風險。
(2)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共振的公司。
(3)仍然有并購預期的相對小市值公司。
國信證券將產業鏈細分標的總結如下:
具體來看,國信證券建議投資者搶反彈時可重點留意如下標的:
機器人:國產最具競爭力的機器人產業龍頭,上游核心技術軟實力:輕載減速器研發突破,伺服電機設計制造經驗豐富,控制器可以調節參數進一步提高機器人運行精度,中游和下游也在不斷的拓展當中。
匯川技術:掌握核心部件生產技術,已具備了伺服驅動器、DDR電機、控制器、傳感器、工業視覺等核心零部件的生產能力,為機器人本體商和系統集成商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公司的伺服系統已經在許多行業取得廣泛應用;公司的機器人控制系統正處于產品完善階段。
亞威股份:線性機器人已經投入生產,公司將借助庫卡、徠斯在機器人方面的技術支持,大力推動公司機器人本體業務與機器人相關系統集成業務的發展大力發展。同時將加速公司數控機床轉型智能化引入工業機器人技術步伐,實現公司產品鏈向高端、智能、自動化方向跨越式發展,助推公司主營業務轉型升級節奏加快。
秦川機床工業機器人項目取得重大進展,已具備月產500至700臺的能力,“5+1生產線”智能化項目投入使用后,可達到月產5000臺的生產能力;銳奇股份的機器人控制系統計劃明年達到800至1000臺產量。
賽為智能正在進行水下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研究。
亞威股份與德國庫卡開展機器人合作,訂單已開始交付。
新時達擬定增并購兩公司,拓展機器人業務。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新上市的分級基金B份額工業4B由于含有大量機器人產業相關標的,因此同樣值得投資者高度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