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智能制造的“風口”上,每一周,中國就會誕生四家新的機器人公司。
在貴陽高新區的標準廠房內,打上“貴州智造”標簽的機器人,正在進行最后的調試。調試完成,它們就將進入就業市場,和人類一起競爭工作崗位。
送餐、看護、刑偵……每個角落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機器人時代要來了,你準備好了嗎?
你的工作還保得住嗎?
“人會懶,機器就是我們的手,我們的腳,它可以幫我們。”硬件工程師王濤,伸開雙臂,比劃起自己正在調試的機器人。
王濤和小伙伴們設定了一套精密的程序,讓機器人模擬眨眼,足以亂真。
會眨眼、會跳舞的表演機器人,僅僅是億豐升華機器人公司吸引外界眼球的手段。更深層次的革命在于,公司研發的所有智能機器人將來要在后臺云端共享一個“大腦”,利用云計算技術,實現真正的擬人功能--送餐機器人可自主行走與顧客交流,助老機器人會察言觀色與人深層互動等。
當然,和人們想象中不一樣的是,即將全面滲透進日常生活的“貴州智造”機器人,并非完全以擬人的面目出現。
除了可對話的送餐機器人之外,它們還可能是一只在流水線上組裝電子元件的機械手臂,也可能是一臺充當看房中介角色的三維全景攝像頭。
“刑偵、測繪、安保……以后機器人能做的工作,會越來越多。”全球第一臺網絡三維全景攝像頭的創始人楊應博士說,算法可以不斷優化,未來很多工作機器人都會完成得比人類更出色。
當機器人開始學習
由于以往的機器人過于依賴固定程序,在危機真正出現之前,人們似乎并不擔心飯碗被搶走。
送餐路上突然閃出一個小朋友,機器人知道躲開嗎?菜里出現蒼蠅,它又怎么應對?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機器人專家蔡則蘇介紹,傳統服務機器人的確缺乏臨場應變能力,只能在鋪設好的磁軌上前進,而對智能機器人而言,一切行為模式都被改寫。
聽起來,這種模式和人類無異——遍布機器人的傳感器就是人類的五官,“五官”收集信息傳至“云腦”,“云腦”作出決策,前方機器人接受決策,再自主選擇運動路徑。
“安全、隱私當然是首要考慮的。”蔡則蘇介紹,安全和隱私作為現代人的關注焦點,是他們團隊首先要保障的重點。
也許第一批機器人暫時還無法應對“菜里出現蒼蠅”這件事,可當“云腦”里的數據積累到一定量級,利用大數據技術,機器人總會學會應對方案。
不斷更新“大腦”且不會出錯的機器人,還會比人類處理得更完美。
這里是通往未來的風口
在解決了攝像頭的全景魚眼矯正、網絡實時傳輸等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點后,楊應博士的網絡三維全景攝像機,看起來已經比人類的眼睛“看”得更真切。
“用我們的攝像頭看,你不是‘看’風景,你本身就‘走在’風景里。微軟也沒做出來呢!”公司員工談及自家產品,語氣頗為自豪。
現在,資本市場已經嗅到了未來機器人時代的風向。
送餐機器人尚在測試階段,億豐的總經理于彤,已經開始尋找合適的場地擴張生產線。“訂單太多了,就怕生產跟不上。”
全景攝像機面世后短短一月內,楊應博士也接到了全國各領域的6000個意向性訂單。訂單橫跨各個領域,第一位買家來自浙江杭州西湖公安局,最大的買家則來自一位房地產商。
國內知名風投公司來了好幾撥,其中一家許諾“只要把公司遷至深圳,錢馬上到位。”
楊應博士還在猶豫,一方面對方開出的條件實在誘人,估值比貴州風投公司足足多了一倍,“估值6000萬元,占比10%”;另一方面,他又覺得,“還是想在家鄉做一番事”。
“先把產品做出來,賣出去,再談條件。”楊應博士說,貴州正在起飛的“風口”,只要加大對創業公司的支持力度,未來肯定還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