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紅利拐點將至,“用工荒”問題凸顯,加上能源價格降低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原因,中國制造業對美國的優勢不再明顯,中國已經告別十年前的制造業的“黃金時代”。
因此制造業迫切需要一場變革,而最有望興起的變革無疑是工業4.0革命。
工業4.0最先的說法來自德國,即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1.0到工業3.0分別指的是經過蒸汽機發明后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分工勞作流水線開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自動化生產時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4.0就是智能生產,它通過信息物理系統的應用,打通所有生產環節的數據壁壘,無線網掌控一切。
如果說工業3.0實現的是人與機器的對話的話,工業4.0則要求機器與機器的對話,這更一步加大了對機器人技術的要求。
我國機器人產業已逐漸發展,但因為起步晚,目前并不具優勢。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機器人報告指出,新松、廣州數控等四大中國機器人廠商,僅占據中國市場5%的份額,這與外資四大巨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占據中國市場70%以上的表現相差懸殊。
國內外機器人產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技術與成本的優勢。外資企業在技術與成本上保持領先,國內機器人產業核心技術沒有跟上,智能靠進口,這樣就導致機器人成本逐步拉大。
二是產量差距。如新松,一般國外四巨頭基本有20萬個機器人應用,新松自動化多年不到1萬個的應用。
三是細節差距。以德國等為代表的外資企業,在機器人產品說明書上,能詳細到每一個零部件細節,反觀國內企業則難以做到。
中國制造工業目前仍舊處于工業2.0時代,與國外相比落后了一到兩個腳步。然而隨著國家對機器人產業的力挺,相關技術與規模的提高,作為世界工廠,中國未來發力工業4.0在挑戰之余,仍舊具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