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說機器人可以取代人“太天真”

時間:2015-08-13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將來的制造業肯定是離不開機器人,機器人替代人工作一些基礎性的人工操作及一些精密化的工作是肯定的,但是說完全依靠機器人則肯定不行。“很多的核心工藝,包括將智能設備的利用率提升到一定的水平,都需要人工來完成,人工智能必不可少。”

中國制造2015,無錫要抓住制造業這一發展重中之重,近期關于重振制造業的發展定調,在無錫引發廣泛關注。8月12日,“科技革命與產業轉型”科技論壇暨2015年無錫涼席大講堂第九講在無錫市民中心舉行,中科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應邀做客,主講“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講座中,在談到智能制造發展中的機器人與人工的定位關系時,丁漢院士稱未來的智能制造業中,人與機器將是并存的,講機器人完全取代人工并不現實,也太過天真。

美國提出要“再工業化”,德國提出了“工業4.0”,中國則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重振工業制造,是近期輿論的熱點。講座中,丁漢院士就從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技術的角度,詳述了智能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和發展方向。丁院士稱,“中國制造”遍布全球,但是“大而不強”是一大特點,與美國、德國相比要落后至少20年,也是沉重的現實。

而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則提供了中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歷史性機遇與挑戰。說到機器人與智能化制造和人工之間的關系,則需要辯證看待。丁院士稱,現在有很多觀點認為機器人將完全取代“人工”,這其實值得商榷。他認為,將來的制造業肯定是離不開機器人,機器人替代人工作一些基礎性的人工操作及一些精密化的工作是肯定的,但是說完全依靠機器人則肯定不行。“很多的核心工藝,包括將智能設備的利用率提升到一定的水平,都需要人工來完成,人工智能必不可少。”

院士丁漢在錫做講座,談機器人與智能化制造

丁院士還提醒,發展機器人與智能制造,還需要解決一個核心問題,就是要緊緊抓住核心技術,就中國的機器人生產一塊,國產機器人占成本70%的核心技術部件都來自進口,中國賺的只是少量加工費,核心技術都在外國人手中,利潤的大頭都被外國人拿走了。所以發展中國的智能制造,首先依然是核心技術問題,包括制造自己的核心技術部件等。此外,還包括人的智能化,“比如我之前說的,購買了一個進口的機床,很貴,上千萬,但是國內的操作人員只能使用出其100萬的功能,其他都是浪費了,人在其中是很關鍵的問題。”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