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深圳應搶占中國制造新高地

時間:2015-07-30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左世全看來,深圳是國內最具備產業創新素養的城市,潛力非常巨大,深圳的優勢在于信息技術、智能終端等領域,深圳的大型重型裝備生產雖然不多,但可以通過與信息技術、機器人、傳感器等細分領域結合起來,形成產業集群

《中國制造2025》這份綱領性的文件應該如何落地?深圳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把握住歷史機遇?昨天,中國制造2025國際高峰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召開,800余名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及制造行業業內人士齊聚,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在內的多名與會者認為,中國應該通過創新驅動、強化基礎,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深圳可利用在信息技術、智能終端等領域的優勢,打造高新技術制造業的產業集群。

加大“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力度

“制造業是國家的基礎和支柱產業,但中國的制造業大而不強。”中國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在演講中表示,目前工業發達國家均在加大對制造業的研發投入,比如美國實施“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及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研究院組成的“國家制造創新網絡”的做法,非常值得中國借鑒。

柳百成表示,我國技術成果轉化率僅10%左右,重要的原因是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在技術研究成果到企業產業化間有缺位,特別是大院大所改制后,造成“共性技術”研究缺位,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他建議國家在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參照美國德國的經驗,在整合原有各類工程實驗室或者工程研究中心的同時,試點建設10到15個由優勢企業、高校、院所協同組成的“共性技術”研究中心。同時,還應該注意包括鑄造、塑性加工、焊接等先進基礎工業的研究。“這些應用研究需要政府主導、產學研用聯合,建設競爭前關鍵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平臺。”

柳百成認為,根據統計,我國企業研發與銷售收入的比值不到1%,而工業發達國家一般在3%到5%。想要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體系,首先企業要轉變觀念,加大投入研發,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包括市場及科技需求的主體、研發及投入的主體、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主體等。

深圳應主動對接中國制造產業升級

“中國制造業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新興發展中國家依靠低成本承接產業轉移的雙重‘擠壓’。”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參與起草了《中國制造2025》,在談到該文件出臺背景及思路時他表示,現在制造業處于顛覆式技術發展階段,3D打印、移動互聯網、新材料等取得突破,智能制造引領著產業變革,這也給我國制造業升級帶來巨大挑戰和機遇。

“我國每年芯片進口所花的錢比石油進口還要多,核心技術和關鍵工藝嚴重受制于人的現象亟需改變。”左世全表示,工業發達的國家基本上都有其核心能力,比如日本的精益制造模式、德國的一體化架構產品等,中國還需要在此方面有所突破,為此,要加快建立起高效的高級工程師和技工人才培養體系。

在左世全看來,深圳是國內最具備產業創新素養的城市,潛力非常巨大,深圳的優勢在于信息技術、智能終端等領域,深圳的大型重型裝備生產雖然不多,但可以通過與信息技術、機器人傳感器等細分領域結合起來,形成產業集群。同時,深圳應該主動對接國家政策,國家提出在2020年前要建立起15個工業技術研究基地,深圳可以爭取一到兩個落地并進行試點示范,從地方區域發展角度打造出新的產業生態。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