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從印度紡機工業的發展看印度紡機市場

時間:2008-09-20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印度紡織業規模巨大,在世界上是僅次于中國的紡機市場,而說到印度紡機市場,就不能不提到印度的紡機工業,從中可以看出印度紡織業中各行業的發展水平和中國設備的出口空間

  印度紡織業規模巨大,在世界上是僅次于中國的紡機市場,而說到印度紡機市場,就不能不提到印度的紡機工業,從中可以看出印度紡織業中各行業的發展水平和中國設備的出口空間。   由于對2005年1月取消紡織品配額后的市場前景預期以及2004年7月稅收結構的調整,給印度紡織服裝工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動力和機會,2004~2006年的2年間,印度紡織工業產值以國內消費9%和出口15%的增長率達到520億美元(國內消費341億美元,出口179億美元)。再加上在過去的4年里,印度國民經濟8%~9%的增長速度也給紡織服裝的國內需求注入了強勁動力,所以從2004年末開始,印度正式進入紡織行業投資的快車道,至07年底,印度紡紗能力達到3750萬錠,各種織機193萬臺。   作為國家1/3外匯儲備的來源,紡織工業產值愿景為在2011~2012年度達到1100億美元(國內消費600億美元,FOB出口500億美元)。整個紡織工業產值期望達到16%的增長,印度在國際出口市場的份額有望從現在的4%提高到2012年的7%。但是現在看來印度紡織行業的宏偉規劃實現起來有些困難。06年以來印度盧比對美元的快速升值導致出口競爭力下降,使得07年初的出口增長率降到11%,到07年中出口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再加上棉花價格不斷上漲,印度紡織行業發展的快車開始剎車。08年,又受美國經濟衰退預期及其國內11%~12%通貨膨脹率的影響,同中國國內情況相似,印度紡織行業開始進入冬季。然而,憑借其快速增長的國內需求,隨著未來世界經濟形勢的好轉,印度紡織工業將重回發展的快車道。   印度紡機工業的現狀   目前,印度紡織工業在印度中小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擁有250個整機和近500家備件及附件生產廠,可以提供部分質量過硬的設備、組件及零部件,許多公司具有接近國際標準的產品設計、加工技術和生產能力。   印度紡機行業的產能   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到印度紡紗類設備的產值占到了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而且在近3年是大大超過了總產值的50%,說明其紡紗行業是紡織行業的龍頭,并且在05~07這3年里進入大發展。紡織機械有顯著增長,05~06年度產值從04~05年度的3.91億美元增加到5.14億美元,實現了31%的增長而達到最大產能的63%,06~07年度這種趨勢得到了延續,達到6.35億美元,有24%的增長和74%的產能利用。其它紡機行業發展相對較慢,如果要前后配套,將來這些行業也會有大的發展。   行業進出口數據和市場覆蓋   在過去35年里,印度的紡機產品也出口到世界許多國家,近幾年平均每年出口額為1億美元,約占總產量的25%~30%,主要市場是南亞、東南亞、中亞、歐洲、非洲及拉丁美洲,在國際市場上受到來自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的競爭尤為激烈。從進口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印度市場對紡機的需求增加,但本土制造設備的市場份額卻是逐年下降,出口增長緩慢,說明產品競爭力在減弱。   印度紡機行業的技術水平   棉紡行業:在紡紗機械領域,多年以來,通過和世界著名的歐洲生產商合作生產,如德國的特呂茨勒、瑞士的歐瑞康、立達、意大利的Savio,再加上日本豐田、瑞士立達細紗機在印度的本土化生產,以及和特呂茨勒、青澤等著名紡機廠商的合資生產,使得印度整個紡紗領域的技術水平都很高,按照印度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08~2012年),紡紗行業還需要新增2900萬紗錠(含800~900萬錠改造),這意味著一年需要500萬錠的量。即便07~08年度印度紡紗行業的發展不走下坡路,經過近幾年的產能擴張后,以LMW為主的本土紡紗設備就基本足夠供應市場了,所以現在印度在紡紗機械領域無論從產品檔次還是數量上都具有很強的自給自足能力。   化纖行業:印度的化纖工業在過去也有長足的進步,但主要的產能都集中在少量大型、超大型企業,所以對生產設備的要求都比較高,通常從歐洲進口設備。由于在該行業內缺少中小企業的支持,本地的化纖設備企業很難有所發展。   織造行業:印度在織前準備領域如整經、漿紗、倒筒,具有較為先進的水平并出口到世界各地,但在其它設備方面,特別是無梭織機,本土產設備無論從質量和數量上都不足,該行業也沒有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發展。印度過去也有無梭織機合作項目,但由于市場缺乏需求以及大量二手織機的進口沒有能持續下去,高昂的零備件進口關稅也限制了本土化生產的發展,最終織機發展水平停留在引緯率450~750m/min的低端機型,而且只有5000臺的產能。另外,分散的小型織造廠需求冷淡以及二手織機的進口使得印度本土織機制造廠很難在技術提升和產能擴大上一個臺階。   針織行業:印度本土制造商無論從技術水平和規模都不具備競爭優勢,市場需求的90%依靠進口,設備主要來自歐洲、日本、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其中中國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印染后整理行業:在印染后整理領域,幾乎所有類型的設備都有本土生產,并具有較好的質量和性價比,例如,連續退煮漂及染色生產線已完全本土化,寬幅機也投入了使用。另外,還與許多國外知名公司合作,像Kusters、Erhardt+Leimer、Stock等。由于許多后整理設備是根據客戶需求定做的,機器質量要看所用的材料檔次,如不同標號的不銹鋼和不同品牌的電氣系統,電子控制系統也完全可以根據客戶的選擇來訂制。歐洲的生產商自動控制程度高,普遍趨向于以更低的浴比而達到更好的處理效果。印度本土的設備現在也能做到低浴比處理織物,從而降低成本。該行業除了一些用量少的寬幅設備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后處理設備,其它都可以本地生產。還有許多重要的部件和附件,也在本土生產并具有世界水平,如整緯器、導布裝置等。但在毛紡染整設備方面,由于市場需求小,沒有發展。   無紡布行業:印度國內對無紡布的消費量還不大,行業起步不久,本土設備生產商少,缺乏技術和規模。國內設備多從歐洲進口,近年也開始不斷從中國進口性價比較好的紡粘、針刺無紡布生產線。隨著其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基礎建設的加快,未來幾年對家用和工程用無紡布的用量預計會大幅增加。   存在的弱點   總的來說印度紡機工業缺乏自我研發能力,還是靠外來技術發展,織造、針織和高科技印染后處理設備缺乏先進的生產技術。整個紡機行業生產布局比較分散,不利于產業聚集來擴大市場需求和投資,政府無心扶持。服裝行業發展較慢,缺乏本地服機設備,配套能力弱,服裝輔料和附件的生產也跟不上。經濟的增長導致勞動力成本增長過快,加上技術工人的缺乏,行業要保證充足的人力資源是越來越困難。和我國相比,印度紡織行業規模還是偏小,不能支撐一個足夠大的紡機制造工業。紡機制造生產集約化程度偏低,國產化配套能力弱,各行業發展不均衡。   印度紡機市場分析與展望   國家行業政策的支持   印度紡織業已經得到政府多項政策的支持,以期在國民經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從1999年執行的技術升級資金計劃支持獲得批準的項目可以享受5%的優惠貸款利率(通常年貸款利率為12~13%),06~07年在該政策下批準的項目金額近93億美元,這個數字比前7年的總和還多,說明在紡織市場好轉的時候,該優惠政策可以大大刺激投資。該計劃07年結束,但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得以繼續執行。另外給織造行業20%和給印染后整理行業10%的固定資產投資補貼,也加大了相關行業的投資;在過去的兩年里,織機在20%投資補貼政策的支持下市場供貨量有10726臺價值1.59億美元。再加上紡機進口關稅降低,出口型紡織企業進口設備的關稅可以在出口退稅中抵扣等鼓勵措施的實施,使得印度紡機市場在各種優惠政策的支持下不斷發展。去年由于印度盧比升值影響出口,政府還為紡織出口企業出臺了稅收減免措施和貨物出運前180天和運后90天的特殊授信。   產品與目標客戶的定位   和世界紡機主要供貨商相比,中國紡機合格出口商具有一定技術和成本的綜合優勢,但要注意產品定位。在印度客戶眼里,供貨商品牌價值按地區排序依次是歐洲、日本、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大陸,設備價格也應該是類似排序,所以中國產品的價格早已被客戶定位于最便宜的位置。其實,中國產品處在這樣的地位也是自己造成的,多數中國廠商并沒有持續的海外市場開拓能力,也沒有對該市場的需求進行研究,往往沒有長遠的市場策略,都是短期市場行為,打入市場就算突破。要知道質量不過硬的產品進入市場后達不到印度客戶的高要求,加上售后服務跟不上,最終只能選擇放棄,造成對中國品牌的損害。印度不乏大的紡織集團,對設備的要求都較苛刻,由于多生產高端的紡織品,所以首先要求設備技術水平高、性能穩定、服務及時,其次才考慮價格因素。如果產品達不到世界先進水平,最好不要浪費金錢和時間在這種客戶身上,否則既不能獲得收益,又損失了名聲;他們往往會購買擁有最新技術但非常昂貴的歐洲設備;如果價格有吸引力,他們也會嘗試水平接近的其它設備,但技術要求卻不愿降低。由于資金限制,還有很多中小紡織企業無力承擔高額的設備投資,再加上生產的產品檔次要求不高,他們往往會把選擇設備的眼光投向亞洲;如果設備檔次可以接受,再加上穩定的質量和經濟的投資,必定會贏得這個市場。   機會與挑戰   中國紡機企業在印度市場有很多機會:印度紡織服裝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有提升的要求;由于自身經濟和消費的發展以及可以預期的國際市場的好轉,加上其國家紡織發展政策的支持,印度紡織業對紡織機械設備的需求會保持一個持續增長的態勢;中小企業對經濟的中高檔設備需求巨大,具有穩定質量和良好售后服務的中國設備會受到歡迎;中國紡織業的強大競爭力深深地吸引著印度的官員和企業家,對中國紡織業的探尋有助于印度紡織業對中國紡機設備的了解和興趣;還有,在過去4年里印度紡織業在技術升級資金計劃(TUFS)、固定資產投資補貼計劃(capital subsidy schemes)以及其他財政政策的支持下進行了大量投資,而印度國內紡機工業無論從規模和技術層面,只能滿足30%的市場需求,70%主要從西歐和日本等國進口。   然而,要想進入該市場并占有一席之地,也面對諸多挑戰。在織造、化纖、針織、無紡布領域,中國設備的主要競爭對手不是印度本土企業,而是歐洲、日本的企業,設備性能有一定差距,不是同質競爭;而在印度本土企業比較強的紡紗和印染后整理領域,中國紡機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是當地企業,雙方設備性能差距不大,如果中國企業不能在產品性能和價格上更勝一籌,很難取得一席之地,因為在售后服務環節上,海外企業幾乎不可能超越本土企業。還有,近幾年印度紡織工業的需求井噴使得本地紡機業擴大了產能,特別是在紡紗領域,使中國紡紗設備廠逐漸喪失了及時交貨的優勢。人民幣的大幅升值也已經使得中國設備的價格優勢逐漸減小,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不斷降低成本也越來越困難。歐洲和日本的著名廠商也正積極地尋求生產本地化,以降低成本和提升服務,擴大自身產品的市場范圍。   總之,印度紡機市場對于任何希望拓展海外市場的紡機企業來說,都是不可放棄的,在這個市場上你可以碰到大部分競爭對手在四處尋找商機,擴大市場占有率。中國紡機企業在印度市場機會很大,挑戰也很大,是否成功將取決于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策略。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