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第16屆立嘉國際機械展覽會在重慶國際博覽中心北區開幕。本次展會共有來自美國、日本、瑞士等20余個國家以及國內20多個省市的1300余家企業參展,共展出實物2000臺套,各類機器人、功能部件等10萬余件。
當下熱門的“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成為本屆展會的特點,其中,機器人的展出數量比去年增加了50%。
展會主辦方———重慶立嘉會議展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棋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展會配套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其中,開幕當天下午舉行的高層論壇最為引人注目。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楊學桐及部分業內知名企業的高管出席了論壇并展開熱烈的交流。
何光遠指出:“行業下行壓力很大,但光唉聲嘆氣是沒有用的,要根據國家戰略尋找商機。比如節能減排,柴油機要上高壓共軌,汽油機要缸內直噴,增壓器下一步要大發展,這就需要大量機床。比如農業裝備,農機的新品是什么,這就需要去跟農機行業銜接溝通。對市場不要過分悲觀,而是應該調研用戶,跟上用戶的發展。”
楊學桐指出:“對機床行業的發展,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大家思考。一是產品可以創新,產品應用領域也可以創新;二是機床企業和用戶到底應該是怎么樣一種關系;三是整機和部件的關系。其中,關鍵是要企業要掌握核心技術,有核心技術你就干,否則別干,不要重蹈風電投資的覆轍。還有,大家應該樹立品牌意識,機械行業的企業在這方面普通做得不夠好。”
對于目前的行業形勢,與會的企業家也各抒己見。北京發那科機電有限公司總經理景喜瑞表示:“形勢現在大家都看懂了,但行業究竟怎么走?現在是近二十年最難受的時期,國家這么多年也沒少支持機床行業,但研究機構對共性問題進行研究并分享了嗎?資源應當合理有效分配。機器人非常好,但現在這么分散,肯定搞不好。國家層面能否把人才、資金集中起來。從企業層面來講,大的集團沈陽、大連、海天等基本產品趨同,怎么在細分市場持續?”
重慶第二機床廠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張孝鋒表示:“市場不好,但機器人和智能線是個機會。重二現在外抓市場內抓管理,為混合所有制做好平臺。”
秦川集團總裁胡弘表示:“機床屬于強周期產品,隨著國家投資波動,2011年以后進入低谷。去年,秦川機床類產品下降,但是功能部件有增長,這屬于原有技術溢出。同時,根據用戶要求定制產品是熨平波峰波谷的利器。秦川靠齒輪傳動精度的控制贏得用戶。在這個行業里,苦練內功意義重大,堅持在工藝一線是難能可貴的。”
普瑞斯董事長陳春表示:“普瑞斯主要做立加,今年有一成增長,最近幾年也都不錯。我們只有10年的歷史,之所以還過得去,主要堅持四點。一,走訪用戶勤一點。二,虛心聽用戶意見。三,回來后改進要快一點。四,服務再好一點。這是最近幾年公司堅持在做的,所以現在狀況還過得去。穩定的團隊和堅持開發新品也是成功的關鍵,下一步我們還要開發五軸葉片加工專用機床以及機器人和機械手。”
廣州數控董事長何敏嘉表示:“從量上看,我們的產品是在下降的,但單臺價格可以調整,過去賣7萬,可以到10萬,通過增加附加值的方式,現在機床加工效率提升的需求很明顯,我們做數控的已經發現了這一變化。大家都在觀察中國制造2025怎么做,現在的投入不是簡單補充一臺機床,而是模式的轉變。中國的自動化是老外占了便宜,他們紛紛來華設廠,這對我們是一個沖擊,但對整個行業有好處。雖然外資占主導,但國產的設備是在上升的。我們需要一段時間去穩步發展。廣數這幾年忙得不得了,500名研發人員都忙不過來,主機廠都在調整機型,特別機器人上馬后。近三年開發的技術比過去十年都多。過去,一個6140、6150能干幾萬臺,但是這兩年大流量的產品明顯減少,逼著設計人員和工藝,過去的人員配比已經不適應現在的市場了。過去非流量型的企業現在反而好做。數控柔性組合機床成為很多企業攻關的目標,例如廣州敏嘉,結構與傳統機型有別。我們跟著這些機床廠一起變化。”
天水星火董事長李維謙表示:“星火從2009年開始海外并購,這是促進技術進步的有效手段,到2012年,并購重組參股三家企業,最成功的是法國索瑪。索瑪連續三年盈利。
收購要掌握幾個原則。買好不買差,買熟不買生,一定要盡職調查,利用金融的力量,做好人才準備,定價不可人云亦云。”
寧江機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春表示:“滿足中高端需求很難,單個企業更難,重大專項是項目制,不是持續的,現在我們怎么提升水平滿足需求?對寧江來說,一個是產品戰略,越到市場不景氣,越需要產品戰略,過去市場好的時候大家互相滲透非常混亂,應該是結合自身的技術制造特點來定位,簡單說就是擅長做什么,過去老想做大,直接導致現在產能過剩。做擅長的產品,做到極致,是寧江的產品戰略。二是服務戰略。長期以來,服務在行業里附屬于銷售的,而現在服務增值服務應成為轉型為公司創造利潤。用經驗技術來做用戶設備的保姆。服務應該以服務養服務,做大服務。”
成都成量集團總經理潘凡偉表示:“工具行業這幾年需求總量下降,需求結構變化,高端增加很快,國內企業不適應。例如絲錐,成量在國內算做得不錯的,但中國絲錐進入生產線的很少,說明工具行業的差距比機床還大。成量過去走批量,標準化產品,這不適應現在的需求。這幾年成量做了幾件事。一是產品結構調整,所有都做是不可能的,必須有選擇的定好方向。二是經營方式的變化,順應行業發展,按照特定行業投入。三是信息化和智能化。”
其他與會企業高管也都就這一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貼近客戶、挖掘細分市場成為大家的共識。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