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實施工業強國戰略 把握《中國制造2025》要求

時間:2015-06-02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在《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發布已多時,未來十年,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總體要求,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中國制造2025》的總體思路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人才體系,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未來十年,我國制造業發展的著力點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按照“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總體要求,著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創新是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

堅持創新驅動,把創新擺在制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核心。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不僅會帶動傳統制造領域的生產率提高和產品性能提升,還會帶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數量眾多的新材料、新能源、新生物產品、新設備的出現,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我國的研發投入規模近幾年來一直處于世界前列,2013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11800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

但與世界強國相比,產業創新能力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國技術對外依存度高達50%以上,95%的高檔數控系統、80%的芯片、幾乎全部高檔液壓件、密封件和發動機都依靠進口。必須把增強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質量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內核

堅持質量為先,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內核。高質量是制造業強大的重要標志之一,它從市場競爭的角度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既是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表征;既是科技創新、管理能力、勞動者素質等因素的集成,又是法治環境、文化教育、誠信建設等方面的綜合反映。

十多年來,我國制造業整體質量水平不斷提升,較好地保障了消費的穩定增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但是伴隨著消費需求的變化,對質量的要求與日俱增。在生活性消費領域,數量消費正向質量消費過渡;從日用消費品向耐用品、資本品過渡;從百元、千元消費層次向萬元、十萬元消費層次過渡。

在生產性消費領域,對關鍵基礎材料的穩定性、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的性能一致性、重大設備的可靠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質量好,起到增幅器的作用,有助于放大需求、擴大市場。質量不好,則起到阻滯器的作用,壓制或轉移需求,甚至會影響到國家的國際聲譽。

《中國制造2025》提出,必須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全面夯實產品質量基礎,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

堅持綠色發展,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綠色發展是破解資源、能源、環境瓶頸制約的關鍵所在,是實現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并列提出。

綠色是發展的新要求,循環是提高資源效率的途徑,低碳是能源戰略調整的目標,三者均要求節約資源、能源,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均要求保護環境,充分考慮生態系統承載能力,減輕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目標都是形成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我國制造業綠色發展已到了非常緊迫和關鍵的時刻。

一方面,中國對全球資源的需求量很大。如中國原油需求增量占全球原油需求增量的44%,鐵礦石需求增量約占全球的105.1%,鋁土礦需求增量約占全球的78%,銅礦需求增量約占全球的149.5%。

另一方面,我國重化工產品產量所占全球市場份額過大。2013年,我國粗鋼產量約占全球產量的52%;電解鋁占46%;成品油占12%,乙烯占12%;化肥占35%;水泥產量占58%,平板玻璃占60%;紙和紙板占25%。在這種背景下,經濟發展不能再依靠大量的投資和產能擴張來實現,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獲取經濟發展!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堅決貫徹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行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結構調整將成建設制造強國的突出重點

堅持結構優化,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突出重點。調結構、促升級始終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中心任務,在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情勢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

在邁向制造強國的歷程中,國防安全、工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都對制造業提出不同層次需求,建立完善、多層次的制造業產業體系是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特色。在注重發展高端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的同時,尤其要注重提升和改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效率和質量,關注民生產業的發展。

推進現代制造服務業發展及與制造業的互動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培育一批世界級的跨國大企業和一大批充滿創新活力、“專精特”的中小企業,優化產業組織結構。提高產業集聚的層次和質量,培育一批國際化的特色制造集群;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梯度轉移,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中國制造2025》從行業結構、技術結構、組織結構、空間結構,甚至產品和市場結構等多個維度提出優化的路徑和措施,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前提

堅持人才為本,把人才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根本前提。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人才是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制造強國一定是人才強國。

各個國家都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美國依托常青藤等一批優秀的高等院校,培養了大批科技創新型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成為最富創造力的制造強國;德國長期堅持并推廣雙軌制教育,即學徒制,培養了眾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打造了具有工匠品質的“德國制造”。

人才強國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堅持人才為本,就是要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實現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的轉變;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要通過教育、培育等各種途徑變“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依靠科技創新、依靠精良品質,推動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

在《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要加快培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制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更多資訊請關注自動化軟件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