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第十四屆亞太智能交通論壇展在南京開幕,記者從展會現場看到,各類智能交通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為人們展現了“物聯網+交通”的美妙圖景。
與前車的距離太近,系統自動調節車輛行駛速,發現與前車的距離太近,車載智能系統會自動調節車輛行駛速;前方有擁堵路段,智能路測設備實時感知并提示周邊車輛繞行……展會上,由清華大學牽頭,聯合北京航天航空大學、長安汽車等單位完成的“十二五”863項目“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究”,該研究項目采用先進的無線通信和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實現車輛協同安全控制、主動道路交通管理和行人安全輔助。有望推動我國形成安全、高效和環保的道路交通系統。
這是在亞太交通論壇上見到的一幕,智能交通的發展是智能化時代發展的標志,也是建設的重要目標。交通智能化能更好的滿足人們對出行的認知,減少事故的發展,能夠更好的為人們服務。
未來智能交通將通過人車路之間信息的實時交互,共享車路環境信息,全面實現人車路之間的智能協同管理,最終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提升路網運行效率、優化系統運行資源。
交通部啟動智能交通產業建設
智能交通的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在今年5月4日,交通部辦公廳下發關于開展全國道路運政管理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工作的通知。要求2015年5月起,全面啟動各地運政系統建設和聯網工作,2016年底前,實現全國部、省、市、縣四級運政系統業務的全面協調聯動。
隨著全國運政系統實現全面聯網,智慧交通產業迎來發展機遇,也為全國性智能交通系統規劃出臺奠定基礎。智能交通涉及到信息技術、數據通訊傳輸技術、電子控制技術等高新技術。機構預計,至2015年底,我國智能交通產業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
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究正加速智能產業發展
由清華大學牽頭的86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主題項目-“智能車路協同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在論壇期間組織了車路協同典型應用系統現場演示,為人們直觀展示了交通智能化將給未來出行帶來的變革。
國家863主題項目首席專家姚丹亞教授說,智能車路協同系統代表當今世界智能交通系統的最新發展方向。
它采用無線通信和新一代互聯網技術,全方位實現人、車、路之間動態實時信息交互,在全時空動態交通信息采集與融合的基礎上開展車輛主動安全控制、道路交通協同管理和行人安全輔助。
姚丹亞說:“在目前全面推廣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我們準備首先在一些特殊的道路環境,包括安全隱患大或者特別擁堵的路段,比如高速公路的隧道、高速公路出入口以及校園里推廣協同系統,同時在一些特殊車輛上,比如校車、危險品運輸車、長途客運車上安裝這個系統,利用車路協同技術減少事故的發生和改善道路的擁堵程度。”
清華大學智能車路協同技術學術帶頭人張毅教授認為,原來的“車路協同技術”重點強調車和路,考慮出行者的因素不多。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和快速發展,獲取交通出行者的動態實時信息已經成為現實。
目前,智能交通建設已經在全國各地展開,交通智能化是城市發展的重點。此次交通部加速產業建設,規范了智能交通領域的發展秩序,運用國家科研成果,規劃智能交通路網建設。從技術上探索智能交通發展的難點,應用當前互聯新思維促進智能交通產業建設。
更多資訊請關注軌道交通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