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飛進尋常百姓家不再是夢想。2014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迎來機器人發展高潮。一時間,機器人產業基地、園區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平均每周新生兩個機器人公司,“機器換人”的呼聲日益響亮,中國發展機器人的熱情在燃燒。
機器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機器人為什么會唱歌能跳舞呀?”“我就是想知道機器人是怎么踢球的?”3月27日下午,在上海太敬集團機器人科技文化體驗館,光新學校五年級(1)班的崔嘉雯和“人造精靈”有了一次邂逅,新奇而美麗。
也是這一天,全國學校體育機器人運動聯盟在北京科技大學宣布成立,首批會員學校205所,聯盟將整合、優化全國機器人教學資源,開辟機器人教育和機器人體育規范、創新開展的新旅。
一掃往日的文靜,崔嘉雯這些女孩們大聲地喊叫,一遍遍地問著體驗館的工作人員。觀賞、拆卸、組合,140名中學生瞪著眼睛,驚奇地看著、操作著,琳瑯滿目的機器人讓孩子們仿若置身神奇的科幻世界。
酣暢的笑聲具有傳染性。孩子們嘈雜的快樂讓虞老師期望機器人教育能夠打造一個鼓勵學生獨立探索、自我表現的舞臺。
“機器人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中國機器人教育聯盟理事長、上海太敬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敬來說。依托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在上海設立的教育機器人研發生產培訓基地,該聯盟不到兩年時間研發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的全系列“智能機器人學習包”,目前已被8個省的160余所學校使用。
高校要開設機器人學院培養專才
“現在每個人的生活可以有幾個機器人為你服務,打理你的衣食住行,機器人時代真的到來了!未來,大量的機器人將融入并影響人類的生活,也需要大量的機器人方面的人才,建議各高校開設機器人學院,培養機器人方面的通才和專才,服務于機器人的設計、制造、維修、軟件升級等。”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的呼聲讓機器人教育領域的研究者們鵲起相隨。
“目前我國機器人教育方面師資、教材奇和教具奇缺,機器人教育和機器人產業脫節。”李德毅院士在接受采訪時用這句話為李敬來點了贊。
李德毅院士表示,智能機器人是集多種學科、多種技術于一身的“人造精靈”,機械、電子、自動化、新材料、軟件等任何學科都不能囊括機器人的知識,高校應開設綜合性的機器人學院,下面的系、專業可以有多種設置,比如分為工業機器人、農業機器人、醫療與健康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國防機器人等,還可以分為機器人基礎系、機器人工程系、機器人教育系等。
“真正的創新不在單一學科,要將形形色色的機器人作為一個個活生生的載體或者平臺,通過載體匯聚不同的專業學科,尋求最佳的創新目標。”李德毅為機器人教育開方。
先想好做什么再去學什么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院長蘇群說,上海太敬集團幾年前就注資該學院,免費提供2000多臺機器人用于學生課堂,在全國高校中率先開展機器人教育的探索與實踐。
2013年,學院對學科專業結構進行了優化調整,新增設了國內高校唯一的機器人科學與技術學院,建起了全國首家“機器人科技文化展館”,成立了獨立設置的“機器人研究所”,連續三年舉辦了全國機器人創意設計大賽,來自全國高校、中學、小學的300多支隊伍、上千人在比賽中角逐。
“美式教育是開放思維、強調動手,自下而上的教育,即你先想好要做什么再去研究你該學些什么,尋找可能的最優方案。”從斯坦福大學留學歸來的姜先生在上海太敬集團機器人科技文化體驗館工作了一年,他說,“別在不經意中扼殺了孩子的想象力,放棄他們的創造力,自己選擇這份工作就是想在這里找到一種適合中國學生的方法,從機器人教育入手,讓孩子們對科學產生真正的濃厚興趣。”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機器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