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最直接、最顯著的標志,它凝聚著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審美情趣、宗教觀念等種種文化心態。如今在申城,市民不用走遍大江南北,就能鑒賞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服飾精品。
作為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華東地區唯一副主任單位,上海紡織博物館計劃用10年時間,系統、完整地展示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
展示上海紡織業發展歷史
上海地區紡織業發展的歷史文脈源遠流長,蘇州河畔的普陀區則是上海著名的以紡織工業為主體的老工業區。上海紡織博物館位于蘇州河南岸、澳門路北側、昌化路東面、長壽路橋西北翼原上海申新紡織第九廠舊址,戶外展示面積1500平方米,室內展示面積4480平方米,是一家地域性行業博物館。2009年1月7日建成并向社會免費開放。
上海紡織博物館通過實物、資料、場景、圖文、模型、多媒體等,展示上海地區紡織業發展的歷史文脈,集中展示上海紡織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參與反帝、反封建、發壓迫斗爭的悲壯歷史,展示了上海紡織工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光輝業績。
自開館以來,上海紡織博物館已經成為全國和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紡織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基地、全國職工教育示范基地、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市中小學“二期課改”基地,連續兩屆上海市文明單位。2013年,被選為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華東地區唯一副主任單位。至今已接待中外觀眾近百萬人次。
系統展示民族服飾文化
走進上海紡織博物館,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專題館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在此駐足。最近,這里展出了絢麗的蒙古族服飾,呈現出獨特的蒙古族傳統文化。
事實上,從2013年6月起,上海紡織博物館以平均每兩個半月展示一個民族服飾的節奏,已經展出了包括苗族、彝族、瑤族、畬族、侗族、哈尼族、白族等7個西南和華東地區少數民族的服飾。目前的展覽計劃已經排到2016年。去年12月初,通過推出中國穆斯林民族服飾展,集中展示了中國10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服飾。
上海紡織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蔣昌寧介紹,以《絢彩中華——中國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系列展》為主題的展覽,是上海紡織博物館充分利用全國民族題材博物館的館藏資源;利用館內項目策劃、展示設計、服飾研究的特長而開展的系統工程,至今已經投入數百萬元。博物館計劃用10年時間,系統、完整地展示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讓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的市民和海外游客,能夠近距離了解中國各民族的服飾樣式、文化符號、民族特質;能夠體現上海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底蘊;能夠藉此傳播中華民族和諧共存、文化融合的時代特征。
關注、支持文化遺產保護
每次民族服飾展,均獲得包括中央媒體在內的各大載體各類型媒體的關注,已經有海量報道。一支人數達上千人的民族服飾“粉絲”隊伍已悄然形成,“粉絲”中既有退休市民,也有商務樓白領、教師、公務員和專業設計人員。展出讓大家看到和接觸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促進了民族間的交流交往交融。帶給參觀者美的欣賞的同時,更能引起大家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關注和支持,共同攜手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更多資訊請關注紡織機械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