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深圳市機器人協會、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機器人產學研資聯盟1月28日聯合發布的《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發展白皮書(征求意見稿)》指出,2014年深圳機器人企業已達237家,產業總產值480億元,其中85%以上的產值來自工業機器人企業。
深圳市經貿信息委副主任謝建民介紹,通過對細分領域重點企業抽樣調查和數據分析,深圳2013年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約為200億元,預計到2020年產業增加值將超過2000億元,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工業機器人企業達192家
《白皮書》指出,深圳工業機器人192家,產業總產值412億元,占比在八成以上,服務機器人45家,產值68億元。
深圳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告訴記者,深圳服務機器人在企業數量上占比不到20%,在產值上面更是占比15%以下,所以深圳機器人在智能硬件以及相關的服務機器人的模式上還有非常大的空間,“工業機器人從部件各個行業的環節上已經開始起飛。”
據深圳機器人協會執行副秘書長仇禾介紹,截至2014年底,深圳機器人協會會員數有130家,會員增加了40%多,會員產值已達360億元,預計2015年度會員數將達200家,會員企業產值達500億元。但該協會2013年底會員數僅為86家,會員企業產值為160億元。
機器人協會會員數量不斷增加的背后,是深圳機器人行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深圳涌現出固高、雷賽智能等核心零部件企業,福士工業、日東電子等本體和系統集成企業,以及大疆創新、銀星智能等服務機器人企業。深圳機器人產業的優勢在于產業基礎支撐雄厚、核心技術優勢突出、應用領域市場廣闊、產業集聚效應凸顯、創新機制環境優越。
畢亞雷稱,發展機器人產業應該在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創新能力、打造產業集群、完善產業標準方面加大力度,如瞄準高端環節推進產業結構轉變,堅持自主創新占領新技術制高點,集聚集群發展打造產業園區布局,建設標準體系,促進標準推廣應用。
深圳機器人產業以需求為導向
“我們看到了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廣闊空間,但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關鍵的核心技術能否突破等。”深圳市經貿信息委副主任謝建民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雖然深圳市機器人產業總產值達480億元,但核心技術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差距,挑戰就在于深圳能否突破核心技術,希望通過政府的支持和業界的努力,在一定時間內從追隨者至少走上齊頭并進。
依托日漸崛起的基礎科研力量,深圳正在積極探索在工業機器人的產學研結合。以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為主的跟機器人產業重點相關的實驗室和工程實驗室、機器人孵化器和產業研資產業聯盟已達10余個。
謝建民認為,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工業4.0將人、設備與產品實施連通,工廠接受消費者定單直接備案生產,省去了消費和流通環節,整體成本比過去下降了40%,或許10年后當消費者可以直接向智能工廠定制商品,在價格更低時,淘寶網絡銷售渠道商將面臨嚴峻挑戰。
“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對珠三角特別是深圳會帶來很大的發展機會。”謝建民告訴記者,與一些發達國家以技術突破為導向不同,深圳的機器人產業主要以應用需求來帶動產業發展,深圳將重點發展機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裝置、智能檢測儀器、可穿戴設備以及在交通、物流、家居等重點領域的智能產品和服務。
謝建民認為,機器人、可穿戴設備、智能裝備是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基礎,深圳是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產業基礎雄厚,產業規模居全國大中城市的首位,同時,深圳是國內首個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的“設計之都”,創意設計業優勢明顯,其中工業設計占全國份額的60%,這些優勢都為深圳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深圳2014年底正式發布的《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及《深圳市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政策》中提出,未來7年每年將投5億元專項資金扶持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