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發展的附屬物,城市發展、人口劇增,每年產生上億噸的垃圾。一邊是不斷增長的巨量垃圾,一邊是無法忍受的環境污染,成為城市垃圾處理中的棘手問題。高速發展中的中國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圍城”之痛。如何處理垃圾?“一埋了之”注定難以為繼。作為垃圾處理的一種主要方式,垃圾焚燒發電在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頗為曲折的發展之路。經過不斷發展創新,現在已經成為比較成熟的環保節能項目。借鑒他山之石,對于促進垃圾焚燒發電產業在中國的健康發展大有裨益。
目前,發達國家生活垃圾最主要的處理方式是焚燒,尤其是土地資源稀缺、經濟發達、人口較多的城市。據統計,截至2010年有35個發達國家和地區建有2000多座生活垃圾焚燒廠,主要分布在歐洲、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歐盟19個國家共建有焚燒廠幾百多座,土地遼闊的美國也有上百座焚燒廠。一些垃圾處理產業發達的歐洲國家甚至瘋狂地從世界各地進口垃圾,展開激烈的”垃圾爭奪”。
日本從源頭控制垃圾生成量
日本是個土地資源匱乏的島國,垃圾填埋的道路是行不通,從1893年日本建成第一座垃圾焚燒廠起,百年間焚燒技術得到了大規模推廣。20世紀70年代,日本大力推廣垃圾焚燒,焚燒廠的數量一度占全球的70%。
日本采取措施,強化居民垃圾分類,關停不達標的垃圾焚燒廠。首先,法律約束起到重要作用,從源頭控制住了垃圾的生成量。日本有較為完善的構建循環型社會的法律體系,如確保社會物質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還有關于恰當處理廢棄物的《廢棄物處理及清掃法》以及《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容器包裝再生利用法》等。在這些法律約束下,日本國民均按照有關規定,進行“3R”實踐,從源頭上有效減少了垃圾的生成量。“3R”是減少、再利用、循環3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核心意思是盡可能不購買和使用容易產生大量垃圾的物品,盡可能延長物品使用壽命,不輕易拋棄,并盡可能使物品再生利用。與此同時,東京都還實行嚴格的定時、分類投放垃圾制度,有效控制了垃圾的二次污染。
其次是注重資源回收,使垃圾總量減少。日本在垃圾處理過程中,把可再生資源進行分類回收。工人先要將其中的鐵、鋁等可再利用資源挑選出來,然后才將剩余的垃圾進行焚燒和填埋,這是垃圾總量減少的又一個原因。
數據顯示,1989年東京都的垃圾填埋量近250萬噸,達到歷史高峰,而2008年時減少到不足50萬噸,填埋負擔大大減輕,再次污染的風險也大大降低。
德國讓垃圾循環成為資源
1972年6月,德國通過了第一個廢物處理法案,旨在減少工業和居民用戶的廢物量和提高廢物回收率。隨后,該法案又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到1996年,法案更加注重保護自然資源、避免浪費和減少有害物質。
“環境警察”也會偶爾登門造訪,抽查居民是否把垃圾放到指定的桶里。如果分揀垃圾不當,把垃圾歸錯了類,放錯了桶,他們會及時指出,嚴重的還會被罰款。
垃圾公司將回收來的垃圾分別存入收集庫,收集庫編上號碼,1號庫是玻璃瓶子、2號是紙和紙板、12號是電視或電腦顯示屏、35號是燈泡、電池、藥品或化學物品等危險物。電腦廢料、塑料垃圾則事先由人工分揀好了,再按類別放置。分揀后的垃圾被送到各個加工廠,如含鋁的材料送到鋁廠,鍍錫鐵皮或馬口鐵送到鐵廠等。無法再利用的垃圾,就要送到焚燒廠焚燒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廠利用垃圾發電可解決該市6萬家即全市15%人口的用電,焚燒后的余灰則全部用于鋪路等工程。
目前,德國的垃圾回收處理水平居世界前列,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據統計,德國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率達86%,包裝垃圾為81%,電池再利用率為77%,廢紙回收利用率為82%。垃圾處理行業每年收益約為500億歐元,解決就業崗位24萬個,該行業已成為德國重要的經濟和就業領域。
歐洲垃圾焚燒發電增長迅猛
在垃圾焚燒以及轉化能源方面,歐洲歷來是最大的市場。2013年中期,歐洲有520個垃圾焚燒廠在發電和供熱,年處理垃圾9500萬噸。
歐洲垃圾焚燒轉化能源的市場已經快速增長了10年,在此前5年間,年處理能力增長了1900萬噸(24%),有73個新廠投入使用,有8個老廠被關閉。未來5年,按計劃還有65個新廠開工。不過,從長遠看這種增長將放緩,投資會減少。
德國能源咨詢機構在《垃圾能源2013/2014》報告中說,過去5年中,全球垃圾焚燒轉化能源的投資,有60%屬于歐洲,在中國和日本強力推動下的亞洲市場占30%,而北美僅占9%。
歐洲垃圾焚燒轉化能源的高峰,始自2000年初,因為1999年歐盟通過了垃圾填埋場的新法規,原來的填埋場必須符合嚴苛的污染控制新標準,各國紛紛按照時間表進行整改。如,荷蘭要求城市固體垃圾量到2016年必須降到1995年的35%,這直接導致全歐數以千計的填埋場關停。
保定垃圾變能源助力低碳城市建設
如果您每天看到垃圾車穿城而過,車輛的方向一定是朝著清苑縣孫村鄉大侯村垃圾發電廠駛去。這里是保定首座垃圾發電廠,目前項目正在順利進行中。
保定垃圾發電廠項目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控股,項目總投資4.33億元,占地面積135畝,2014年8月1日,1號爐點火一次成功,8月20日凌晨1時8分,1號機組首次與國家電網并網發電一次成功。目前,機組各系統的狀態、參數正常,運行平穩,機組正式進入帶負荷試運行階段。該套垃圾發電系統采用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德國馬丁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我市首個垃圾發電廠運營,標志著我市節能環保工作邁上新臺階,這個“魔術房”一年能“吃”40萬噸垃圾,“吐”1.44億千瓦時電。通過將垃圾焚燒,會徹底消除垃圾中的有毒有害成分,體積將縮小到原來的15%左右,臭味和毒害氣體會大大減少,從而極大的緩解垃圾處理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所以,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不但減輕燃煤對大氣的污染,也使我市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從此將邁入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軌道。
保定作為“雙料”低碳城市,方方面面都在身體力行踐行城市建設。對上,保持與中央關于低碳建設政策的高度一致;對下,能夠深入基層社區落實到民;中間層次上亦能形成產業、空間、能源結構以及系統設計等的良好協作鏈條。垃圾發電項目的投產運營,正是保定建設低碳城市的必然選擇。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