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量城市正面臨著嚴重的垃圾圍城現象。加之城市土地供應緊張,使得現有垃圾填埋場面積早已難以為繼,急需建設一大批工藝先進可靠的垃圾焚燒工程。圖為奧地利市中心垃圾焚燒發電廠。
漫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市中心,一座造型別致的電廠在藍天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電廠圍墻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趣味圖案,彰顯出“音樂之都”獨特的藝術品位,而電廠對面便是維也納一家豪華五星級酒店。
不過,第一次“邂逅”這座電廠的游客通常難以想象——眼前這極具藝術氣息的電廠居然是一家建在市中心的垃圾焚燒發電廠。
曾來此考察的我國固體廢棄物處置領域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長江學者、浙江大學能源工程系教授嚴建華對記者說:“其實,國外許多垃圾焚燒電廠均建在市中心,這對減少垃圾運輸距離以及為市區熱電聯供而言都是不錯的選擇。”
反觀中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設,要么遭到在地居民的強烈反對而致計劃擱置,要么便是建在遠離市中心的城郊,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效益。
日前,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發布《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的34項低碳技術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不僅位列其中,而且投入額在所有技術中位居第三。
在中國爭議多年的垃圾焚燒發電技術,能否借此低碳推廣的東風為民眾所接受?
發展一波三折
目前在中國可統計的600多個城市中,每年生活垃圾的數量已超1.6億噸之巨,按照熱值測算相當于4000萬噸動力用煤。
“垃圾焚燒發電占用土地少,可實現可燃廢棄物組分的能源化利用。”嚴建華說,垃圾焚燒發電的優勢在于不僅可以顯著減少固體廢棄物體積,而且有效利用了城市生活垃圾含有的可用能資源。經過高溫燃燒后,垃圾中的有害成分得到完全分解,能減輕或消除后續處置過程對環境的影響。
如今在法國、奧地利、日本、新加坡等國,垃圾焚燒發電已成為解決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問題的主要方式。
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起步于1986年,第一座采用引進技術的垃圾發電廠選址建于深圳,采用自主技術開發的循環流化床垃圾焚燒法電廠于1997年在杭州建成。不過,直到2001年地方政府才開始關注垃圾焚燒發電行業。
2001年至2005年,全國約三分之一的省市建成投產了當地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廠,國內出現首次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浪潮。受2007年發布的《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鼓勵,2009年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量相比2008年增加30%。
不過,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發生了多起類似北京六里屯居民反對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群體性事件。對此,賽迪顧問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成宇濤對記者指出,2009年整個行業增長速度因此略有放緩。
而從2010年開始,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促使垃圾焚燒發電行業開始朝著良性方向發展。目前,全國已建成各類垃圾焚燒發電廠100多座,處理規模已超過垃圾收運總量的20%。
技術不是主要障礙
盡管目前中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呈現出較為良性態勢,但許多城市居民對此的接受度仍然極低。
比如今年5月11日,杭州市余杭區中泰鄉九峰村計劃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引發了包括杭州城區居民在內眾多民眾的擔憂,繼而出現群眾聚集封路等事的件。
事實上,依照當前垃圾焚燒發電技術水平的發展,電廠的建設對環境污染物的排放完全可以達到相關標準。
成宇濤告訴記者,最關鍵的污染物——二惡英控制技術包括三個環節:焚燒前預處理、焚燒過程控制和焚燒后處置,目前的技術條件完全可以達到國家(國際)排放標準。
“只要技術選擇合理、管理運行科學、第三方監督及時,目前的技術水平完全能實現污染物排放的‘微乎其微’。”嚴建華說。
目前,全球主流的垃圾焚燒工藝包括循環流化床技術和爐排爐技術。我國除不斷完善環保的爐排式焚燒技術外,還成功開發了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循環流化床垃圾焚燒集成技術成果。嚴建華介紹,這項由浙江大學研發成功的技術,是目前我國單一技術在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垃圾焚燒技術,2006年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技術已經不成為障礙之時,如何讓公眾理解并接受垃圾焚燒發電便成為問題的關鍵。
實際上,在處理廢棄物的工程建設中存在的“鄰避主義”是世界性難題。嚴建華指出,推廣垃圾焚燒發電需要政府和公眾相向而行,地方政府應該遵循公開、公平以及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建立透明開放、多方受惠的決策和運行監督體系。
并非“一路坦途”
顯然,此次發改委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列入《目錄》的“燃料及原材料替代類技術”,用意就在于突出其作為替代性低碳能源的重要價值,以此打開民眾接受的突破口。
“從節能減排角度看,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歸入低碳能源技術是合適的。垃圾焚燒發電是一種應當給予積極支持的低碳能源技術,也是符合循環經濟模式的可持續能源。”嚴建華說。
在政府不遺余力的積極正面引導與支持下,業內人士均認為,今后建設焚燒發電廠所遇到的障礙應當會相對減少。
眼下迫在眉睫的是,我國大量城市正面臨著嚴重的垃圾圍城現象。加之城市土地供應緊張,現有垃圾填埋場面積早已難以為繼,急需建設一大批工藝先進可靠的垃圾焚燒工程。
不過,盡管各方形勢對垃圾焚燒發電非常有利,但并不意味著該行業就此將“一路坦途”。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就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方面技術裝備水平仍然偏低,基本上屬于直接燃燒法。不少垃圾焚燒爐爐溫偏低,導致部分二惡英未能充分分解就溢出爐外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我國的垃圾分類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不利于形成差異化處理,不利于提高焚燒的效率。
因此,要讓垃圾焚燒發電在中國真正形成產業鏈并發揮應有的低碳環保作用,仍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嚴建華表示:“政府要做好政策配套與標準制定,科研單位則應當積極深入針對我國垃圾的特征研究實現清潔焚燒、高效能源轉化和低污染物排放的最佳適用技術。”
鑒于城市生活垃圾存在著明顯的國別特性,發達國家適用的焚燒技術未必適用處理我國生活垃圾。因此,業內人士指出,政府在組織項目招標時應當鼓勵采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
嚴建華還建議,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應執行同等公平的政策和補貼,以引導產業的有序發展,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大力開展科普教育與宣傳以提高公眾科學素質。
更多資訊請關注電力設備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