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國內水質分析儀器迎來優越發展前景

時間:2014-08-0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面對日益污染的地下水資源,我國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這也為國內環保類儀器特別是水質分析儀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面對日益污染的地下水資源,我國水質自動監測網絡體系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這也為國內環保類儀器特別是水質分析儀器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看著剛從井里抽出來的渾濁的水,河南的張女士忍不住唉聲嘆氣,說道:“有點發黃,燒出來的茶上面都是一層,跟黃油似的。”如今很難見到以前那種一眼望到桶底的清水了。

從距今5700年河姆渡方形木結構井到新疆著名的“坎兒井”,在我國古代,水井曾是人們日常用水的重要來源。即使到現在,仍有不少地方在大量開采和使用地下水。然而近年來,地下水的水質卻逐漸給人們的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來自國土資源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4778個監測點中,水質較差和極差的占比接近六成。

從數據看,我國地下水的總體情況確實令人堪憂。不過有專家表示,目前我國水質監測點的覆蓋范圍和相關指標都十分有限,已有的數據其實很難反映地下水的真實全貌。那么,我國地下水的水質究竟如何?

此前,環保部會同國土部,住建部及水利部編制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指出,華北平原地下水存在鎘、鉻、鉛超標,這也從側面證實了人們對地下水水質的抱怨不是無中生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研究所所長王昊表示,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滲和重點污染源的排污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過去都是無機物的污染,就是氨氮啊,硝酸鹽啊,現在都是有機類、難降解的有毒有害導致畸變的這類物質。”監測顯示,北京、河北地下水中的有害物質有100多種。

國土資源部發布的《2013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地下水水質較差和極差兩項的占比達到59.6%,這一不容樂觀的數據,是否真的意味著全國的地下水質令人擔憂呢?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副院長張作辰表示,不能單純以點上的情況來推斷全國的水質如何,也不能脫離水的用途來界定水質的好壞。“如果監測點對一個區域的地下水的控制不是很完備的話,這些數據只能說明點上的數據,不能成網,不能來解讀點與點之間這些區域的地下水的情況。而點與點的情況我們的認識和掌握需要系統的基礎性的調查,比如水文地質填圖來解決這個問題。”張作辰分析道。

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各類的地下水監測點約16570個,監控的面積在110萬平方公里左右,張作辰說:“這些監測點很難反映我國地下水的真實全貌。主要表現在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比較少,自動化監測程度不高,監測能力比較低,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治理地下水的前提是全面了解地下水的情況,國土資源部曾聯合水利部共同向國家發改委申請建設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7月22日,監測工程審批通過。張作辰表示,將建立10103個國家級地下水監測點采集水量,開展水體檢測,并實現水位、水溫等數據的自動的采集和傳輸。國家地下水監測工程建成以后結合現有的地下水監測站網可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家級地下水監測站網,實現對全國地下水的有效監測,為社會提供及時準確的比較全面的地下水動態信息,滿足科學研究和社會公眾對地下水信息的基本需求。

國務院早在2011年就曾發布《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確立了未來十年的兩個明確目標:調查——到2015年,國家投資27個億,開展區域和重點地區共545萬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污染調查;防治——到2020年,總投資350個億,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質惡化趨勢,全面建立地下水環境監管體系。

根據最近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水質分析儀器市場預測和機遇”顯示,中國的水質分析儀器市場是亞洲最大的市場之一,估計2018年水質分析儀器市場將超過5.5億美元。水質監測儀器市場與中國的工業化程度、政府法規嚴格化直接掛鉤,近幾年中國主要河流水質污染程度的加劇是水質分析儀器市場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污水處理投資的增長,飲用水監測需求的增加,以及醫藥、化工和石化工業需求的上升成為助推水質分析儀器市場擴容的幾個重要因素。

據了解,水質分析儀器有多個細分領域,包括實驗室用、工業用、河流污水和工業廢水處理,市政污水處理和飲用水分析等,目前發展最好的則是工業和實驗室用途的水質分析儀器。此外,就產品需求而言,目前我國市場更傾向于多參數測定儀器,同時價格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隨著我國水質分析儀器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未來高質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動化、系統化和智能化將成為水質分析儀器發展主要趨勢。我國本土企業也只有沿著這樣的路線發展,才能滿足國內環保產業發展的需求。

更多資訊請關注儀器儀表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