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制造業繼續回流美國 2014年中國危機再現

時間:2014-01-1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有分析人士認為,制造業回歸的方向將最終取決于客戶需求和產品本身。那些要求更少人力、需求適量的產品,最可能轉至美國生產。勞動密集型以及需求量大的商品,則將繼續在海外生產。

2013年12月9日,美國財政部宣布,美國政府已將所持剩余通用公司股票悉數拋售。5年前,奧巴馬入主白宮伊始,正是美國制造業的心臟--汽車工業兩大巨頭通用和克萊斯勒瀕臨破產邊緣之際。奧巴馬政府決定施以援手。“今天,我們所下的賭注業已償清,美國汽車工業歸來了。”奧巴馬在一份書面聲明中這樣表示。

2013年12月,美國供應管理協會編制的采購經理指數(PMI)達到57,11月,這個數值為57.3。PMI指數高于50說明制造業活動處于擴張狀態,低于50說明制造業活動處于收縮狀態。美國制造商正以2011年6月以來最快的速度聘用工人,而新訂單飆升至2010年早些時候以來未見的水平。過去3年創造了50萬個就業機會的成績,令美國制造業的增長速度超過其他任何發達國家。這也是美國過去幾十年來第一次出現工廠的工作崗位增加而不是減少。

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制造業正在“回流”。1951年,當美國通用電氣設計它的工業園區時,它的野心和這片廠區一樣大--通用電氣工業園區擁有自己的郵政編碼,頂峰時雇用工人2.3萬名。但這并沒能讓通用電氣成為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例外者。然而如今,隨著將熱水器工廠從中國轉至美國,制造盛世的夢想再次在通用電氣工業園區展開。

就連長期以來號稱在全球范圍內替消費者尋找低成本商品的沃爾瑪,也宣布今后10年將從美國制造商那里采購500億美元的商品。“美國制造”正在成為一項運動。甚至有組織名字就叫“倡導回流”,“將制造業帶回家”是其口號。

來自波士頓咨詢集團的一項調查稱,在年銷售額10億美元以上的受訪公司中,37%的公司稱它們計劃或正積極考慮將制造廠從中國遷回美國。“生產回流”已經成為美國媒體上的高頻詞。該集團高級副總裁哈爾·賽金說,這種趨勢至少會持續到2020年,為美國創造500萬個新工作崗位。據估計,屆時目前進口產品中的三成將在美國國內制造。

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

隨著中國制造業工人工資上漲,中美間的薪酬差距不斷縮小。據估計,兩國之間的勞動力成本差額將在2015年縮小至每小時7美元。“如果優勢只有7美元,就值得考慮留在國內,這意味更低庫存和運輸成本,更靠近市場以及更易保持技術。”丹·諾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到2015年,中國和美國的純勞工成本將持平,美國一些州將成為發達國家最廉價的產品制造地。此外,得益于頁巖氣革命,在美工廠比海外工廠更先享受到低價能源。而且,在美國尋找技術熟練的工人相對而言比在中國勞力低成本地區容易。

有分析人士認為,制造業回歸的方向將最終取決于客戶需求和產品本身。那些要求更少人力、需求適量的產品,最可能轉至美國生產。勞動密集型以及需求量大的商品,則將繼續在海外生產。

曾經的“世界工廠”英國,在經濟危機爆發后,提出“再工業化”,并將已經轉移到其他國家的工廠越來越多地再搬回本國。據英國制造商協會公布的統計數據,約有1/7的英國生產商正在將生產業務遷回本土。

中國制造企業在“出海”時并不完全熟悉當地的市場規則,而且美國監管法規多而細,使得中國企業稍不留神就可能觸碰“紅線”。去年7月11日,全球第五大工程機械制造商三一重工被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啟動337調查,以確認三一重工集團的履帶式起重機產品是否侵犯了美國公司的專利權。

“337條款”實為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該節規定,若進口行為存在不正當競爭,并且對美國產業造成侵害,USITC可以應美國國內產業的申請發起調查。而一旦認定某項進口產品侵犯美國國內有效的知識產權,USITC將頒布命令采取行政救濟措施,可阻止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進入美國境內,或禁止已經進口到美國的侵犯知識產權的產品進行廣告宣傳、銷售等商業行為。

據統計,在已判決的337調查相關案件中,中國企業的敗訴率高達60%,遠高于世界平均值26%。而2013年美國共發起337調查42起,涉及中國企業17起,中國居涉案國之首。

“中國制造”的內在危機

據估算,制造業每創造1美元能為經濟貢獻1.48美元。“長期而言,制造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哈佛商學院教授史兆威稱。

在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13年度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報告中,中國繼續蟬聯榜首,仍是世界上最具制造業競爭力的國家。但美國從第四位升至了第三位,緊隨德國之后。

比外在壓力更令人擔憂的,是我們自己對制造業的態度。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在接受重青記者采訪時稱:“近些年,我們這些研究工業經濟的很擔憂,實體經濟的發展環境不是很好。”

針對國內多地在提的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第三產業,周民良稱:“多個城市都在提'騰籠換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在調研中,存在一些地區為了發展第三產業,限制制造業的發展。”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稱,要看到我國正處在或者依然處在工業化的中期,有一些地區甚至工業化的中期都沒有達到,所以建立一個強大的工業和制造業國家,應該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

周民良指出:“我國經過多年的積累,在制造業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經驗和優勢。我們應該繼續鞏固這些優勢,進一步擴大。”“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市場,發揮市場的作用,避免行政力去干涉。”

毫無疑問,現在的中國制造業甚至整個中國經濟都同時面臨機遇與挑戰。而一旦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被美國刻意制造的各種壁壘打斷,前景可能會很不樂觀,但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一旦半途而廢,就會像周民良強調的那樣,“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不能拋棄傳統的制造業,如果都去發展第三產業,最終可能會導致兩頭皆空的局面”。要避免這種尷尬,必須讓“中國制造”與“美國制造”良好共存。

更多資訊,關注汽車制造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