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現代機床工具工業創建于新中國成立前后,于1979年實行改革開放。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歷經規劃“十八羅漢”現代機床工具、“一五”期間的重點建設和對27家骨干廠大的技術改造、“二五”期間的“三線”建設和為“二汽”提供成套設備的“會戰”,到1979年我國機床工具工業已形成完整布局并具備一定基礎,全國當時共有機床工具企業1400多家,其中機械工業部定點生產廠887家,重點骨干企業承擔了絕大部分國家生產計劃,有力地支援了國家的經濟建設。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確定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實行“改革、開放”的總方針,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由此也開啟了我國機床工具工業改革開放到創新發展的新時期。
作為3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行業發展中有許多重大事件值得回憶。
突破:走向市場化
為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1979年8月9日,濟南第一機床廠在機床行業首開對外合作的先河,與日本山崎馬扎克株式會社簽訂了來圖來樣加工、合作返銷的協議。在引進技術方面,1980年北京機床研究所率先與日本富士通發那科公司達成引進5、7系列數控系統、直流主軸電機、直流伺服電機許可證轉讓技術的協議。同年7月,濟南第二機床廠也與c司簽訂了引進機械壓力機轉讓合同。1985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已有25家企業同5個國家的28家公司簽訂了合作生產協議32項;1995年,機床工具行業共引進技術300余項,通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借助國際技術力量,迅速提高了全行業的產品質量、設計、工藝和管理水平,增強了行業的新產品開發能力和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
1985年國務院發出擴大機電產品出口的號召,到1988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已有北京第一機床廠等24家企業獲得外貿經營權。同年,沈陽第一機床廠以出口創匯1004.5萬美元,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出口創匯3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達20家。1992年濟南第一機床廠躍居出口企業榜首,實現出口創匯2025萬美元。
改革:走向高精尖
自1988年以來,我國機床工具企業陸續開展股份制企業改革試點,到1993年為止,行業內已有昆明機床廠、成都量具刃具廠、無錫機床廠、桂林機床廠、中國第二砂輪廠等企業改造成為股份公司。其中昆明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量具刃具股份有限公司、鄭州白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已分別在香港、上海和深圳的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開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先后對上海、沈陽及天津的機床企業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三個項目利用世行貸款總額接近3億美元,為我國沈陽、上海和天津機床制造業進口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外濟南第一機床廠利用日本“黑字還流”以及長征機床廠、漢江工具廠利用西班牙政府貸款等外匯貸款實現技改項目。同時,在機床工具行業中,外商投資企業數目也迅速增加。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把振興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和建筑業放到重要戰略地位,使它們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加快我國機床工具的發展,國務院專門批轉了國家計委、機電部《關于振興待定基礎機械和基礎件若干措施的意見》,并從“八五”規劃開始設立“數控機床國產化技改專項”,對企業給予扶持;“九五”期間專門設立“數控機床產業化技改專項”,對部分骨干企業或企業集團進行重點改造,形成“國家隊”。改革開放初期的1980年,全國的數控機床產量僅有692臺,到2000年數控金切機床的產量已達1.4萬臺,2007年我國數控金切機床年產量已經突破12萬臺。幾年來,新產品大量涌現,質量穩步提高,一些大型精密高性能數控機床已開始進入汽車、航空、軍工等重點用戶領域,滿足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急需,并已開始出口。
整合:走向國際化
進入新世紀,在國內機床工具企業進行資產重組、相互兼并聯合的浪潮中,大連機床率先進軍海外,于2002年全資并購了在專用機床和柔性制造系統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美國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實現了中國機床行業并購發達國家企業的歷史性突破;2003年又并購了其曲軸加工系統公司;2004年又成功控股了在大型龍門五面加工中心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的德國茲默曼公司70%的股權。隨之,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內有實力的沈陽機床集團、秦川機床集團、上海機床工具集團、杭州機床集團、北京第一機床廠、哈量集團等大型企業集團紛紛加入了海外并購的行列,我國機床工具行業中的一些企業已經步入了開展國際化經營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隨著我國大型機床企業集團的形成和壯大,2003年大連機床集團首次進入世界機床生產企業排名,在39個入選企業中以年產值2.293億美元排在第23位。2005年大連機床集團和沈陽機床集團分別以7.646億美元和7.478億美元的年機床產值雙雙進入世界前20名機床企業行列,排序為第11和12位。到2006年,大連機床集團以11.565億美元的年產值晉升到第9位,沈陽機床以9.673億美元排到第1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