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從照相機行業的衰落看LED照明行業發展

時間:2013-08-15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LED產業是一個跨領域的行業,對于半導體和照明兩個領域而言,都具有挑戰性。人才在這個跨領域的行業發展中,作用舉足輕重。

LED從20世紀60年代誕生之日起便備受矚目,從僅作為指示燈發展到照明,經歷幾個跳躍的階段。到2000年以后,功率型芯片的產品化促進了LED向通用照明的發展。到2012年,LED照明技術的飛越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導推動了中國照明市場的巨大變革。因此,照明業內很多人士將2012年視作中國LED照明的元年。

這個進程以國家發改委聯合其他部委發布《中國逐步淘汰白熾燈路線圖》和中國科技部發布《半導體照明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作為高潮,強力地推動了整個LED的跨越式發展;當然,也標志著中國的LED照明行業正式進入“戰國”時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經有超過4000家企業在從事LED照明相關產品的生產,但其中絕大多數企業的規模較小,產值超過1億元的鳳毛麟角。

據麥肯錫公司的報告,全球LED市場規模在2016年將達到4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3200億元,中國所占份額達到40%。巨大的市場蛋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規模小、一擁而上勢必引起無序的價格競爭,壓縮利潤空間,加上無核心技術和專利壁壘,大多數的LED企業只能在為國際品牌代工或在周邊配套部件生產上苦苦支撐。短短幾年,就出現“只能勉強賺點加工費”的行業狀況,使筆者不由得聯想到中國曾經輝煌過、又快速衰亡的照相機行業。筆者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認為照相機行業的衰落對現今的LED行業有“以史為鑒”的意義。

中國的照相機生產始于1947年,品牌名稱為“仙樂(SELO)”,實為進口零部件的國內組裝。作為精密儀器,真正國產化的照相機則是1956年天津產的“七一”牌,但也不能算為工業化生產的照相機。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的第一部國產照相機是在仿制西德的LEICA基礎上制造的“上海58-II”型。在隨后的時間里,作為“臉面”的照相機生產在各地展開,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廣州、重慶、福州等地,爭先恐后,嶄露頭角。當時的年產量約2萬臺。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口號下,到1959年,我國的照相機產量已突破10萬臺。

在隨后的階段,雖然經歷了“文革”的低谷,但到了70年代末期,仍有近40個工廠和研究單位在從事照相機的生產和研發。在國務院的直接支持下,中國的照相機在80年代中期達到了輝煌的頂峰。從50年代的襁褓期到80年代的壯年,短短30年,誕生了很多著名的照相機品牌,如:海鷗、長城、幸福、珠江、東方、華夏、紅梅、虎丘、鳳凰、牡丹等等,產品涵蓋了120型和135型兩個大的族群,產量也超過了100萬臺。但在今天的攝影器材市場上,只能在古董級別的店里或二手相機店里尋覓到上述品牌的產品。跟年輕的發燒友再提這些品牌的時候,迎來的往往是“友邦驚詫”的目光。目前只有海鷗照相機和鳳凰照相機仍在少量生產“經典款”或“紀念款”。讓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

中國照相機行業的衰落,究其原因,除了改革開放、大量先進技術和國際知名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擠壓國產品牌的因素外,更多的應歸咎于行業自身的原因。籠統地可以歸納為:

1)“面子”大于“里子”。

照相機作為高精技術產品,無疑成為各地區爭相上馬的寵兒,在“總路線”和“大躍進”的鼓舞下,能上不能上都要上,緊跟時代脈搏,這可以從各城市當年爭相上馬相機廠可見一斑。全國生產過照相機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南京、重慶、廣州、福州、丹東、哈爾濱、上饒、臨夏、華鎣(廣安)、南陽、枝城、無錫、蘇州、西安、青島、余姚、杭州、常州等20個城市。照相機的生產無疑為這些城市爭得了“面子”。可是,統觀這些城市的產品系列會發現,絕大多數產品雷同,你家“雙鏡反光”,我也“雙鏡反光”;你“旁軸”我也“旁軸”;你“單反”,我也“單反”,驚奇的是,當你把各種品牌的相機擺在一起的時候會發現:天啊,模具共享啊!掙足了“面子”卻嚴重缺少了核心技術和獨創性的“里子”。沒有特色,缺乏原創性動力,其結局自然是達爾文理論:物競天擇、優勝劣汰。

用這角鏡子照照現今的LED行業,也會發現,亦“異曲同工”啊。暫不談LED照明產品生產對空氣清潔度的極高的要求,且看LED產地分布就能看出爭先恐后了。作為照明節能概念的標兵,LED產品的生產自然成為各地盡可能開工的目標和業績標桿。現在,在從事或即將啟動LED照明生產的地區有:東北的遼東半島、華北的京津冀、華東的長三角、華南的珠三角、華中的九省通衢、華北的黃帝故里、西南的云貴川渝。

是不是有遍地開花的跡象?問題是:我們生產的產品中有我們的核心技術嗎?全球LED產品的專利一半以上掌握在美、德、日等國家企業的手里,從外延片的生長到芯片切割分類,從襯底到封裝,從熒光粉到透鏡,從COB到SMD,林林總總。核心技術和專利切實地成為懸在中國生產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稍有不慎,便“其血玄黃”。不掌握核心技術的“里子”,在國際技術快速升級的大潮中,可能剛開工的企業便會成為爛尾,因為--可能生產出的新產品已經處于“過去時”了。為了小“面子”而喪失大“里子”,長遠看,得不償失。核心技術和創新精髓來源于實事求是和腳踏實地。尊重科學、敬畏科學才能不斷進步,雖“蝸行牛步”,但優于“裹步不前”。

2)“筷子”多于“盤子”,是指僧多粥少,僧指企業,粥指消費空間。

我國歷來自豪于人口眾多、市場規模龐大,總有“多少分得一杯羹”的僥幸想法。回望照相機行業的發展巔峰時期,即80年代中期,百萬的產量相對于10億人口,絕對可以用毛毛雨來形容。但靜下心來思考,在當時的老百姓收入的水平上,能夠消費得起照相機這個在沒有列入“三轉一響”高級品的人群中,可能就顯得超量了。產品雷同加上供大于求,自然引起企業價格比拼(還好,計劃經濟,壓力不大)。價格競爭導致企業的利潤空間難以支撐研發和創新,更難以“睜眼看世界”而“師夷長技以制夷”了。

對于今天的LED照明市場,境遇也差不多。從宏觀想象上或從各種市場研究報告中,我們隨時可以找到讓我們開心的數字,動輒千億,年增長兩位數。但冷靜地從消費結構金字塔中找尋我們的定位和份額,我們可能就無法笑得出了。目前,絕大多數的國內LED生產企業,無論是芯片,還是燈具成品,無不以價格為殺手锏,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這樣的產品注定難以脫掉“低端”的標簽。在消費的金字塔中,低端的份額是很有限的。在這個有限的份額內,上千家企業,數億的產量,不難感受到戰馬嘶鳴,砍殺慘烈。在這個廝殺的過程中,大量不合格或劣質品充斥市場。正像照明知名企業—廣東昌龍照明的總經理李世枝老師幾年前發出的感慨:我們大量浪費了寶貴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筆者期待我們的LED市場能夠早日走進“GOODPRODUCT,GOODPRICE”的GPGP理性狀態。如果想真切地感受這種慘烈,請參觀我國每年一次的“廣州建筑照明展”和隨后的“香港建筑照明展”。

3)“步子”沒趕上“調子”。

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在“數碼”、“CCD”、“CMOS”和“自動對焦”等名詞滿篇的“調子”中,我國的照相機急速衰落,40多家生產企業紛紛關停并轉,昔日知名的品牌急速消失。雖然有中國實際意義上第一臺國產數碼相機“海鷗DC-33”讓我們驚鴻一瞥,卻依然落下“曇花一現”的遺憾。在缺乏核心技術和競爭力的艱苦條件下,很多企業選擇了引進和“拿來”的道路,與國際品牌合資或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工。

日本的尼康、佳能、理光、美能達、柯尼卡、雅西卡、奧林巴斯、富士和后來的索尼以及美國的柯達和韓國的三星紛紛在國內找到了合作伙伴。是否看到此,讓人回想起80年代中國照相機品牌的狀況,只不過這回的主人是外來客人。比較搞笑的是,在近幾年的“抵制日貨”的波次中,很多在用“日貨”相機來記錄“激憤”的片段。筆者不是狹隘的國貨主義者,不想刻意強調支持民族商品,只想說,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品牌和企業實力無疑是掙得競爭話語權的兩張王牌。

相對于數碼照相機的核心技術,我國在LED領域的基礎要好的多,據專業人士分析,在核心技術,如外延片生長、白光技術以及芯片光效(lm/W)等方面,我國與國際頂級水平大約只差3—5年,但在大量的外國專利和技術儲備面前,3—5年就意味著一個巨大的落差,可以說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特別值得擔憂的是,目前我國國家級、企業級專門進行LED上游產品研究和相關設備生產的機構,少之又少,大約僅20家左右。

從外延片生長的尺寸、襯底材料、封裝技術等都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生產設備方面,如MOCVD等核心設備,大部分需要德國進口,加上高昂的價格,嚴重阻礙了基礎研發技術的進步。我國目前據了解自主知識產權的白光LED芯片的光效大約為100lm/W,而像CREE等國際品牌的產品光效已經突破200lm/W了。3、5年的差距從時間上看可以忽略,但如果從技術角度沾沾自喜的話,可能短時間內差距就會從倍數級轉化為指數級了。可喜的是,我國已經自主生產出56片的MOCVD樣機;硅基和藍寶石襯底的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平。

盡管我們一直在努力,但技術和產品到達一定水平,并不意味著就一定有市場。在CREE、NICHIA、TOYOTA合成、OSRAM及LUMILED等國際品牌在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的情形下,我們自主的產品將不得不盡全力尋找生存空間,如不然,則很可能“出師未捷身先死”。對于LED而言,我們的“步子”還有可能趕上“調子”。想想我們的航天工業,我們真的有機會。“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吧!

4)一度聯盟的“鐵餅子”散成“沙子”。

從50年代末期開始,照相機作為高精產品,成為當時輕工業部的大力推進和倡導發展的產品,先后多次組織技術人員培訓和出國考察學習,這些人后來均成為我國照相機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1960年初,輕工業部又組織召開全國第一次“全國照相機行業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經驗交流會議”,為70年代照相機行業的大發展作了技術和標準的儲備。1972年,“一機部”先后在廣州和北京兩次舉辦照相機行業的技術經驗和產品評比交流會,對各廠家的生產計劃、設備利用情況進行切實了解,并對設備共享、聯合開發進行了研討。這兩次會議凝聚了照相機工業體系的核心,形成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良性互動局面。

1978年,國務院批準成立“國家儀器儀表工業總局”,組織上海,杭州,武漢,常州,蘇州,哈爾濱,江西,鄭州,長春,貴陽等地照相機生產廠和照相機部件生產廠的科技人員,成立照相機聯合設計組,聯合開發適應當時發展潮流的先進照相機,鳳凰JG301由此誕生,達到較高的水準,并贏得了國外訂單。這一時期,在國家層面的重視和推動下,各研發、生產單位幾乎不分你我,技術共享、資源互補,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與國際同行比肩的自主核心競爭力。

但是,這一局面維持的時間并不長,到了80年代,隨著國外品牌和技術的涌入,國內30多家工廠和技術機構的聯合體局面被打破,大家無不各自為政,尋找自身的出路。結果在競爭中被各個擊破,品牌和廠家紛紛關停并轉。只剩下“海鷗”和“鳳凰”在苦苦支撐。截至目前,這兩個品牌的產品也只能到“古董”相機店里“尋覓芳蹤”了。在慨嘆照相機被各個擊破的窘況后,不得不為現今的LED行業“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狀況和前途擔憂。

對于LED行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鏈來講,我國的企業從上游的外延片生長,到中游的芯片封裝,再到下游的LED燈具制造,隨著技術門檻和資金投入的降低,生產企業的數量呈井噴式增長。4000多家企業,普遍規模較小。這些企業絕大多數以價格競爭或國家補貼作為發展基礎,缺乏核心產品和技術競爭力。很多企業以為國際品牌代工來生存。

企業在發展和競爭中各有各的條件限制,要么技術人員缺乏,要么資金缺乏,很難在有技術壁壘和專利保護的境況下突破。要想突圍、想擁有核心競爭力、想擁有話語權,亟需在國家層面上組織技術力量攻關,形成能夠與國際接軌的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同時根據各地區的企業的發展水平,架構產業聯盟的梯隊,形成產業鏈清晰的研發、生產、原材料供應和工藝層次,組合成“競合”聯合體,轉變單純競爭關系為優勢互補的合作發展關系,不僅減少了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同時也為大多數企業尋找到了生存發展的“空隙”。

LED作為跨半導體和照明兩大行業的“混血兒”,國際上也在積極探討“標準”問題,德國、日本、美國等LED發展較為先進的國家和企業無不在利用自身的優勢,爭取在制定“國際標準”中贏得更多話語權。可喜的是,目前國際上以“Zhaga”(扎嘎)為首的企業聯盟已形成,越來越多的企業,包括國內許多企業紛紛加入。這個聯盟的主要宗旨是統一“光、電、熱”的電氣和機械標準,使得各品牌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互換,減少各企業研發和生產的成本和風險。這樣的聯盟對于國內的企業來說是“雙刃劍”,加入了能夠降低研發生產成本但也帶來了更殘酷市場競爭的風險,在目前“價格是第一競爭要素”的信條下,符合標準但達到盈利將面臨血與火的廝殺。

作為一個新興的朝陽產業,理性的和可持續性的發展將決定該行業的命運;有序的管理和引導將使得行業和企業能夠在可控的框架內健康發展。而對于行業內的經營者則需要更多的冷靜和長遠的、超越現階段的思考。短視和投機的心理將會對行業和自身帶來不利的后果。

LED行業當今正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健康地再上一個臺階,將會面臨廣闊的發展機遇,而如果無序地任其混亂地發展,將無疑走進死胡同,重蹈照相機行業的覆轍。目前光伏產業面臨的困境正在吞咽無序、一哄而上、國內企業惡性競爭的惡果。無疑,世上恐怕無人否認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和中國企業的加工生產能力,當然也無法回避中國企業的仿制和山寨技術。但是,市場大并不意味著所有人都有機會,都會生存和發展;生產能力和工藝也并不意味著產品不會積壓;而恰恰是仿制和山寨,更是飲鴆止渴。在目前,很多LED業內人士覺得很累、很辛苦并且沒有方向感,這正是一個行業走向誤區的警示信號。

LED行業的健康發展道路在何方?

成立以技術發展為主要目的的、有國家層面支撐的產業聯盟,充分利用現有研發和生產技術力量,對整個行業的上、中、下游各地節點和瓶頸,整合資源進行突破,形成對國內、國際均有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技術基礎。

加強對LED產品的質量和壽命監督管理,寧嚴勿松,減少不良、不合格的產品對消費者的誤導及對寶貴資源的大量浪費。同時提高行業準入的門檻,給更多的有實力、有技術、對市場和消費者負責的企業和經營者以更良性的發展和有序競爭的平臺。韓國對于企業進入LED領域的篩選和限制措施,值得參考。

對于LED發展技術和生產處于節點的企業,國家可以利用減免稅收和組織培養人才等手段,切實鼓勵創新、優質企業穩步發展,健康提升。慎用補貼政策,避免使發展進入純粹以價格競爭的惡性循環。

LED產業是一個跨領域的行業,對于半導體和照明兩個領域而言,都具有挑戰性。人才在這個跨領域的行業發展中,作用舉足輕重。目前的現狀是,既懂照明又精于半導體的人才奇缺,重要崗位上的人員,有必要加強這兩個技術領域的培訓,避免出現方向性錯誤。另外,國內相關研究和學術機構對于專業LED照明技術人才的培養也是缺位的。現今LED照明的專門人才的提高和充電基本靠研討會、論壇或網站,這樣的技術儲備和飛行集訓難免出現知識結構斷層和基礎薄弱等問題。希望高校或研究機構能夠有決心、有長遠計劃地開設LED照明學科,培養專門人才。

LED照明是個非常有前景的行業,但在發展飛越階段,需要行業的參與者多些理性和客觀的分析,多些耐心和等待。生產者多些投資理性和技術基礎儲備,多些淡定;消費者多些冷靜,避免成為指標族,只關注LED的特定指標而忽略照明的舒適度,或干脆成為行業中某些產品或技術的試驗田、“小白鼠”。

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中國更有眾多的智者,照相機行業的前車之鑒,希望能夠成為LED照明行業的后事之師。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