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貿易爭端暫時告一段落,盲目樂觀為時尚早。國內光伏企業更應調整產業結構,加強技術進步,提高產品競爭力。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長遠來看,光伏市場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優勝劣汰的洗牌后站穩腳跟的企業將成為贏家。
從2004年德國施羅德政府頒布《可再生能源法》開始,中國光伏業從興起到巔峰只用短短6年。隨后產能過剩導致光伏業迅速衰落,歐美發起雙反調查讓光伏業雪上加霜。而今中歐就光伏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協議,光伏業似乎看到了曙光。
中歐雙方就光伏貿易爭端達成價格承諾協議。持續10個月的博弈之后,中歐貿易史上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摩擦以和解告終。光伏概念股逆勢飄紅,行業拐點似乎就要來臨。今年上半年,在長時間業績大幅滑坡后,光伏電池組件產品的毛利率開始觸底回升。根據國內上市光伏企業半年報,有七成左右的企業都實現盈利。
中國光伏業回暖也還言之過早
然而,危機并未真正解除,中國光伏業回暖也還言之過早。價格承諾和市場配額對中國光伏業無疑是利好消息。而此前歐洲市場消化了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總額的80%左右,在歐洲市場失去競爭優勢,也意味著中國光伏業將面臨更加艱難的處境。
不打價格戰將削弱中國光伏在新興市場的競爭力。而一旦重復靠低價占領日本等新興市場的老路,又將導致新興市場的其他國家也效仿美國、歐盟、印度,對中國光伏進行雙反調查。
對國際市場依存度較高的中國光伏企業難言樂觀。而雖然近年來國內市場需求持續增長,但仍不足以彌補發達國家市場銳減帶來的需求缺口。產能過剩的局面還將長期存在。
此外,截至8月8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已經連續四日上漲,即期匯率突破6.12關口,連續兩日創新高。人民幣匯率的不斷升高也讓光伏出口更加艱難。
光伏業內部的問題更為嚴重
事實上,光伏業內部的問題更為嚴重。之前在政府的支持下,光伏業一度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而盲目擴張后資金短缺、產能過剩、行業良莠不齊、惡性競爭等弊端也在國際經濟形勢低迷下凸顯。中歐價格協定只能讓中國光伏業繼續茍延殘喘而已。
一方面,中國正改變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大規模注資光伏企業不可能重現。銀行去年已將光伏列為限制支持產業,光伏行業想從銀行貸款已經很難。包括尚德、賽維等巨頭在內的很多光伏企業都出現資金缺口。光伏行業可能將面臨大規模的信貸危機。
另一方面,中國光伏業95%以上為晶硅太陽能,而在歐美日,薄膜太陽能技術幾乎占據了整個行業的70%。有專家指出,薄膜太陽能將成為未來光伏行業的主流發展方向。中國光伏在技術上仍有很大的缺陷。
全球經濟形勢沒有發生根本好轉,外部市場增長困難,擴大內需也比較有限,產能過剩的局面短期內不會改變。如果不經歷洗牌的陣痛,沒有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國光伏業盲目樂觀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