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來自亞太地區12所大學的隊伍參加國際空中機器人亞太賽區比賽,上演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反恐演習”。雖然清華大學的機器人在首輪比賽中由于沒有搜索到無線信號無緣亮相,但卻在第二輪上演“逆襲好戲”,完成了一項近三年無人完成的任務。
國際空中機器人大賽始于1991年,從2010年起的比賽任務為機器人要潛入恐怖基地內部,用手中的假U盤“掉包”裝有恐怖計劃的真U盤,并安全撤退。這項任務已連續三年無人完成,似乎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白色的“恐怖基地”設在清華大學綜合體育館內,在這個長寬各15米的房子里,一共有4個房間,U盤被放在其中的某個房間。在10分鐘時間內,不超過1500克的機器人需要從房子的安全入口飛入,識別房間,調換U盤。
首輪比賽中,12支參賽隊有11支都未能飛過安全入口。浙江大學的飛機因為超重,只能展示飛行效果。印度斯坦理工大學代表隊是第一次參賽,他們的飛機雖然輕盈,但重心出了問題,幾次試飛都向左偏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飛機則撞到入口處的墻壁上墜落。
清華大學的反恐機器人酷似飛碟,有1400多克,有四個雙葉螺旋槳,正中高高凸起的部分是飛機的“大腦”,其中有電池、自主控制模塊等核心裝置,首輪比賽中,因為沒能搜索到無線信號,機器人失去亮相機會。在第二輪中,不僅闖過了安全入口,而且只花了8分多鐘,就完成了搜尋、掉包、撤退的整套流程,完成了“無法完成的任務”,這也是比賽中惟一完成任務的機器人。
國際空中機器人大賽(亞太賽區)組委會執行副主任張濤介紹,清華機器人的優勢在于飛行控制系統設計得比較好,而且機器人的自主躲避、識別障礙以及自主發現目標的能力都很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