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6日從寧夏發改委相關人士處獲悉,寧夏自治區此前獲國家發改委核準的首個風光儲輸項目——鹽池高沙窩設施農業風光儲發電一體化項目,近日獲得戰略性新興產業(能源)2013年第一批中央預算內投資530萬元。該項目計劃總投資6.1億元,將于近期正式開工建設。
分析指出,風光儲能發電一體化最大的優勢在于風光發電互補,且與儲能相結合,可最大程度地確保電站所發電量全部被電網消納。在當前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受“棄風”、“棄光”困擾而無法大規模釋放終端市場的背景下,無疑將為新能源發電拓展市場空間找到新突破口。
多家公司分享6億訂單
據了解,此項目總體規劃裝機容量為50兆瓦,一期裝機容量30MW,包括風力發電裝機容量20MW,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MW,擬安裝在1000座光伏溫棚上。同時,還將配套建設儲能電池、輸配電項目。去年底,該項目已在建設用地、用水、設施種植養殖項目配套等方面取得實質進展。
據上述人士介紹,該項目業主單位為由寧夏意科太陽能發電公司,該公司與A股公司銀星能源控股公司均為寧夏發電集團(現更名為中鋁寧夏能源集團)。一直以來,銀星能源與意科太陽能存在光伏硅片、電池組件等業務領域的關聯交易,銀星能源為意科太陽能在光伏電站及風電場建設所需的電池組件及風電機組主供應商。此次風光儲輸項目啟動建設,其中所需光伏電池組件及風電機組供應訂單將主要由銀星能源斬獲。
與此同時,寧夏發電集團作為寧夏最大的新能源項目開發商,長期以來還與華儀電氣、國電南瑞等國內主要風機供應商及輸配電供應商有著密切業務往來。此次風光儲輸項目建設,必將相應帶動起這些公司的設備訂單需求。此外,還將帶動對于儲能電池的相應需求,目前已在相關樣板工程中成功中標的南都電源也有望獲得該項目的儲能電池訂單。
減少對高壓輸電網依賴
據業內專家介紹,儲能政策最早被提及是2005年,作為完善電網運行、提高吸納可再生能源的一種技術選擇。近年來,國內先后有幾個風光儲能一體化示范項目啟動,并已形成一定的運行經驗,為未來商業化打下基礎。
2009年,總投資200多億元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項目和風機檢測中心項目落戶河北省張北縣,這是國內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并全面進入運行的風光儲能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投資32.3億元,建設9.85萬千瓦風電場,4萬千瓦光伏發電,2萬千瓦儲能系統和220千伏智能變電站,項目于2011年12月25日投產發電。目前,該項目年發電量已突破1億千瓦時,比單建同等規模的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發電效果更可觀。
上述專家表示,當前國內眾多風電項目“棄風”嚴重,一些地方“棄光”現象也有擴大之勢。通過風光互補錯峰發電,并通過儲能電池進行電量儲存,可以最大限度減少發電量損失。同時,由于這種一體化項目多為分布式中小型電站,可通過在配電網側配置微型電網系統,可減少對高壓輸電網的依賴,從而可提升終端市場需求空間,更好發揮發電項目的投資收益。
近一兩年來,上述國家電網張北風光儲能項目已開始逐步擴建規模,同時,在西北地區的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也都陸續有這種一體化示范項目相繼開建,這預示著風光儲能行業進入大規模商業化運營或將為期不遠。
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表示,預計到2020年,僅配套風電的儲能就將達到750千瓦,意味著每年有接近80千瓦的新增儲能規模,市場空間十分可觀。同時,也將帶動包括風光等新能源發電,以及儲能電池,配電網設備等多領域的市場需求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