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事故頻發,引發人們對電梯安全的擔憂。
14日,宜昌沃爾瑪超市,正在運行的手扶電梯突然斷裂,一名顧客墜亡;14日,陜西西安,一名女士因為乘電梯踏空而墜亡;15日,廣東深圳,一名女護士被電梯夾頭慘死;16日,云南玉溪中醫院,兩名乘客被電梯卡住,其中一人身亡……剛剛過去的一周,被稱為電梯奪命周,3天竟有4人因電梯喪生。(5月19日《央視網》)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電梯已成為極為常見的工具。中國電梯協會的統計顯示,我國電梯數量已經達到200萬臺,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人們越來越離不開電梯,可是電梯在帶來方便時也伴隨著隱憂。電梯慘劇不斷重演,“奪命電梯”正成為不少城市公共安全的隱患:電梯老舊超齡“服役”隱患重重;維保單位層層轉包,低價無序競爭;保養資金難以到位,導致部分電梯維保“走過場”。拒絕電梯奪命慘劇,扎牢電梯安全網,必須從電梯安全的監管、維修等多方位下手,否則“帶病”運行的電梯很可能再成安全殺手。
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一年,中國內地發生的電梯事故就達36起,直接導致28人死亡。如何切實保障民眾的安全,是關乎國民生命健康的大事。基于電梯事故的多重成因,遏制電梯奪命必須嚴把三道關。
產品質量關
電梯事故的調查結論,往往將誘因歸咎于監管環節,比如“超齡服役”、“保養不善”、“檢修走過場”等,很少有人對電梯產品本身的質量問題提出質疑,比如設計是否合理、制造有無缺陷、零部件是否合格等。以“5·15”事故為例,正在下行的電梯緣何在三樓與二樓之間突然打開,隨即關門后又反過來上行,讓人們不得不向生產環節追問是否存在質量缺陷。
運行監督關
如果電梯出廠質量合格,電梯安裝規范合理,那么事故的責任無疑就在于管理使用。這就需要電梯生產商提供優質的售后服務,電梯使用方明確專人負責監管,完善并落實管理、保養、檢修等制度,建立與職責掛鉤的問責處罰機制。據了解,不少負責電梯維保的公司為了節約成本,使維保流于形式。政府有關部門更要經常對電梯使用者的自律管護情況巡視督導,力促把事故隱患消滅于萌芽。上世紀90年代建成的高層建筑中,有的電梯已經使用了近20年,這批老化電梯的更新換代也是一道難題。
自我保護關
在盡可能減少機械故障的同時,乘坐者的個人保護意識不可或缺。“小心無大差”可以避免許多不該發生的悲劇,要加強對公民正確使用電梯的常識性教育,教給人們正確應對電梯故障的心理狀態和技術方法;管理者要在醒目位置設置乘坐電梯須知
的警示標志,消費者要自覺遵守規則,力避因自己的行為不當引發電梯故障和人身意外。
為此,各級政府在落實強制性年檢、正常維修保養制度構建電梯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的同時,必須強化電梯安全責任主體的明晰,盡快破解電梯安全監管中的難題。
質監部門尤其要加大電梯整治力度,對所有建設工程涉及的電梯進行安全評估。同時,對本地使用年限超期的電梯進行免費檢測,并強化電梯維護保養單位質量考核工作。有條件的地方不妨啟動電梯遠程監控系統試點工作,普遍安裝“電梯維保監控系統”。
電梯產權單位是電梯安全使用的主體責任單位,政府相關部門必須按照國家相關法規對其實施嚴格監管。督促其落實好各項安全措施,確保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到位。
電梯使用單位是電梯的直接管理者,負有全天候安全管理的直接責任。政府相關部門應督促、協調相關部門及街道、社區做好齊抓共管的工作,建立健全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的電梯安全管理制度,從根本上確保電梯安全運行,避免類似電梯“吃人”的悲劇頻繁發生。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希望各方面都可以按照規矩出牌,強化每一個關鍵點的監管。不要讓人民群眾總在恐慌中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