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家電網明確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政策為標志,國家就光伏產業發展打出的政策“組合拳”也越發密集。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則參與到當地光伏業的救助中去,像東營光伏、江西賽維等企業甚至已經國有或部分國有化。
而與之相對的是來自學界、業界部分人士和政府部分官員的擔心,葉檀等經濟學家就發表博文稱“政府直接接盤光伏兇多吉少”。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政策的陸續出臺,光伏產業的國內市場曙光已經顯現。
在10月26日國家電網的發布會上,國網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國家電網公司經營區光伏發電并網容量271萬千瓦,同比增加4.2倍,發電量25.2億千瓦時,同比增加5.4倍,已同意并網正在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126萬千瓦。而諸如英利這樣的大型光伏企業,挨過這個冬天已不是什么難事。英利集團董事長苗連生透露,英利目前的生產線已滿負荷運行,10月份甚至推掉了200MW的訂單。
但銀行砸巨資、政府出政策,目的只是挽救國內光伏業于危局嗎?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這一輪的國家政策助推,更應被視為是對整個光伏行業的調整,而非對哪個地方、哪個企業的救助。
事實上,我國的光伏業之所以陷入今天的泥淖,與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大干快上、沖動投資扶持不無關系。更重要的是,面對此次困局,光伏產業也迎來深度洗牌的形勢,若各地政府一如當初那樣都干預到底,可能會嚴重延誤行業的調整,令市場難以新陳代謝。地方政府若對光伏產業的發展介入過深,很可能將這個行業推上不歸路。正如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所言:“中國光伏業已經到了整合期。只有那些有實力有技術的企業才能在這場整合中保存力量。”
因此,對于光伏業這個新興產業來說,核心技術上的自主權以及對市場的自主把控,才是維持一個企業長遠發展的動力,也是一個產業實現有序發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