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光伏企業所面臨的并非是一場債務危機,而是大量過剩落后產能所導致的過度競爭和管理失序。“國有化”將阻礙市場重新恢復秩序,卻讓巨大的債務風險由民營資本向國有資本轉移。
東營光伏、江西賽維,傳言之中的光伏產業“國有化”正逐漸成為現實,輿論普遍預計,無錫尚德也將會緊隨其后。
中國的光伏產業正面臨著一場全行業危機,小企業接連破產倒閉、大企業深陷債務泥潭隨時可能崩盤,此時政府及國有資本以保護行業維護就業之名出手援助看似是一種名正言順的舉措。但實際上,政府這只不安分的手未必能真正發揮作用,卻有可能讓國有資本陷入一場風險極大的賭博。
本質上看,中國的光伏企業所面臨的并非是一場債務危機,歐美貿易制裁也僅僅是一劑催化劑,光伏業真正的危機在于全行業大量過剩的落后產能所導致的過度競爭和管理失序,背后的始作俑者其實正是各地政府為招商引資、建立所謂新興產業所提供的廉價土地、電力以及各種財政補貼和優惠信貸。據統計,目前國內有600多個城市把光伏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種“光伏城”、“光伏縣”遍布全國各地。
要讓中國的光伏業真正走出危機,必須先通過市場的作用將這些落后產能淘汰,恢復市場秩序。此時開啟“國有化”,無疑又給了落后產能茍延殘喘的機會,讓危機進一步積累,同時讓巨大的風險從民營資本向國有資本轉移。即使從維護就業的角度看,讓大量的產業工人繼續依附于這些落后低效的產能,實際也是對生產力資源的一種浪費。
政府此時的任務應該是引導行業洗牌,為整合之后優質資產建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在企業破產重組的過程中,保護債權人和企業員工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