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世界最早机器人的开发者:J.McCarthy
马文·明斯基 “人工智能之父”和框架理论的创立者。和麦卡锡(J.McCarthy)一起在1956年发起“达特茅斯会议”并提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ee)概念。1969年,马文·明斯基被授予年度图灵奖。这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人工智能学者。
明斯基1927年8月9日生于纽约市。他的父亲是一名眼科医生,同时又是一位艺术家。他的母亲则是一个活跃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小学和中学,明斯基上的是私立学校,对电子学和化学表现出兴趣。他的活动范围中基本上是知识分子阶层。1945年高中毕业后明斯基应征入伍,在芝加哥北边的大湖海军培训中心(Great Lakes Naval training Center)和其他约120名新兵一起接受了训练。
按明斯基本人后来的说法,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非学术界的人员混在一起。退伍后,194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主修物理,但他选修的课程相当广泛,从电气工程,数学,到遗传学等涉及多个学科专业,有一段时间他还在心理学系参加过课题研究。当时流行的一些关于心智起源的学说与理论使他难以接受,比如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根据一些动物行为的事实提出理论,把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明斯基就不以为然,并激发了他要把这个困难问题弄清楚的决心。后来他放弃物理改修数学,并于1950年毕业,之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造。
明斯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1975年他首创框架理论(frame theory)。框架理论的核心是以框架这种形式来表示知识。框架的顶层是固定的,表示固定的概念、对象或事件。下层由若干槽(slot)组成,其中可填人具体值,以描述具体事物特征。每个槽可有若干侧面(facet),对槽作附加说明,如槽的取值范围、求值方法等。这样,框架就可以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例如描述事物的信息,如何使用框架的信息,对下一步发生什么的期望,期望如果没有发生该怎么办,等等。利用多个有一定关联的框架组成框架系统,就可以完整而确切地把知识表示出来。
明斯基还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模拟人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使机器人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明斯基的另一个大举措是创建了著名的“思维机公司”(Thinking Machines,Inc.),开发具有智能的计算机。20世纪80年代中期思维机公司开始推出著名的“连接机”(Connection Machine)系列CM-1,CM-2和CM-5,把大量简单的存储一处理单元连接成一个多维结构,在宏观上构成大容量的智能存储器,再通过常规计算机执行控制、I/O和用户接口功能,能有效地用于智能信息处理。CM—l由4个象限组成,每个象限包含多达16 384个一位处理器,全部处理器则分为4096组,组间形成12维超立方体结构,其集成峰值速度达到每秒600亿次。CM-5的结点数更多,功能更强。
明斯基作为人工智能的倡导者之一,是坚信人的思维过程可以用机器去模拟,机器也可以有智能的。他的一句流传颇广的话就是:“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the brain happens to be a meat machine)。”